为什么经济危机总是会周期性爆发?
为什么经济危机总是会周期性爆发?
首先让我们先来盘一盘近代以来几次经济大危机。
(一)1825年经济大危机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爆发在英国的经济危机。
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宣告了蒸汽机时代到来,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开始出现,英国经济迎来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大约过了60年,1825年7月份,经济危机到来。1825年--1826年,短短一年时间,英国有3500多家企业破产、70多家银行破产。英国就此进入经济大萧条,英国为了摆脱经济的萧条,后来发动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二)1873年经济大危机
这次危机的震中是在美国。
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到来。资本家大规模地修建铁路,然后扩散到相关的钢铁、机器制造工等行业,从而导致了固定资本投资的快速增长。大约60年后,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出现了。
经济大危机于1873年爆发。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对各国经济打击之严重,仅次于1929-1933年的大危机。
(三)1929年经济大危机
19世纪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世界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二十世纪的20年代,美国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如期而至。
大危机首先从股市崩盘开始的。1929年10月24日,是美国证券史上永远难忘的日子。纽约证交所的1100名会员几乎全都到场,比平日多出300多人,尽管如此,还是赶不上股价下跌的速度。
3年多时间,道琼斯指数下跌近90%。成千上万的银行、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这一时期出生的美国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
(四)1974年经济大危机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中东国家采取石油禁运,引发石油危机,进而导致1974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石油禁运只是导火索。深层次原因是从1961 年到1969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8年的繁荣期。经济的繁荣为后边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1973年1月5日收盘1047点,到1974年10月4日最低跌到573点,22个月暴跌45%。
这个阶段,经济不断走低。一般来说,经济不好,老百姓收入减少,没钱去消费,物价也会相应地降低。但此时的美国,物价不仅没有降低,相反却还在持续暴涨。
为抑制通胀,美联储主席沃克尔将联邦基金利率最高上调至20%才把高通胀压下去。
如果美国没有陷入大滞涨,它不会如此急切地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中美关系也不会那么快破冰。
这里,我列举的都是烈度大、波及广、破坏力强的大危机,还有一些力度小一些的经济危机每10年左右爆发一次。
总结四次世界经济大危机,可以发现,每次大危机间隔时间50-60年,危机都发生康波周期的萧条期。最近一次大危机至今已经50年了。现在经济周期也已经到了萧条期,不出意外,现在又到了兑现经济危机的时候了,到底哪一年爆发还不能确定,但可以预料的是,这次的震中依然是美国。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危机总是会周期性的爆发?就像冥冥之中有一双手在控制着人类。
经济危机的背后是人性,人性不变,危机就不会消失。
解读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可以企业和个人两个视角进行:从企业的角度看,是产能扩张导致产品过剩;从个人的角度看,是两极分化导致消费能力减弱。两个因素合起来,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企业的角度:产品卖不出去。
新的科学技术出现,带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企业效益增加,工人收入增长,每个人都喜洋洋,生活的很滋润。这是经济复苏和繁荣
企业赚到了钱,但依然不满足,还想赚更多的钱,于是继续扩张产能。看到别人赚钱的眼红的,这时候也会加入进来,产能的迅速扩张,对上游资源和商品需求增加,各种商品开始涨价。这是经济的过热期。经济的过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大量多余的产能,就是严重的供于求。你去看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看到有利可图,大量的企业蜂拥而入,都来造汽车,可以想象,3年内,必然会有大量新能源汽车倒闭。
商品涨价,带动利率不断攀升,成本增加,而竞争者又在不断增多,此时企业利润下降。这是经济的衰退。
衰退期,企业不会选择退出,为了弥补生产力和效益的下降,就只能各种卷,再不行,就加杠杆。原来100万,每年可以赚20万,现在效益下降,每年只能赚10万,如果加一倍杠杆,200万的投入,每年还可以和原来一样赚20万。
没有人会主动退出的。反正就是要熬,等对手倒下。这不仅是企业的选择,也是政府的选择。没有哪个政府愿意在自己任内出现问题,所以想尽千方百计,要让岌岌可危的经济在撑下去。
但危机只能顺延,绝不会消失。越是往后推迟,那一旦爆发,破坏力反而会更加严重。疫情之后,美国为了救经济,采取海量的量化宽松,把利率降到0,看似是把经济就回来了,但问题没有解决,只是向后拖了,这就像是弹簧,压的越狠,后边弹起来就会越高。
当实在卷不动了,当经济效益不足以抵消债务的利息,问题就来了。经济危机就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最大作用就是市场上多余的产能来一次大出清。让市场的供求重新回到平衡状态。只是这个过程,很痛苦,很痛苦。
这就是经济运行的道。大道运行,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前几年,疯狂全国拿地的房地产企业现在开始捶胸顿足。再过几年,一定又会有不少新能源企业找个没人的地狠狠地抽自己嘴巴子。
这就是人性,没办法。
(二)个人的角度:没有钱消费。
我们常常讲,人人平等。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人不平等。
思维、认知、智商、拥有的资源、家庭出生,等等这些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同等条件下,开始做一件事情,过上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差距。
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村都很贫穷。差不多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改革开放30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迅速拉开了,你去任何一个村庄,都能发现这个巨大的差距。
电影《一九四二》,逃荒路上,张国立饰演的地主说了一句话:“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然后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
只要条件具备,有的人很快就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所以,在一个时间周期里,有一些人就会迅速占据社会的大部分资源,而其他人只能可怜的瓜分剩下的残羹冷炙。
经济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两极的严重分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古代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不仅我们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
当两极分化到了极致,就会对社会产生反噬效应。因为有钱人,每天也是吃三顿,睡觉也是一张床,有钱也花不掉,而穷人想花钱却没有。这样就导致了消费不足,产品就会相对过剩,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济链条就转动不起来。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就是富人把穷人的钱拿走,贫富两极分化。但当事物发展到了极致,天之道就是把严重的失衡重新给它矫正过来,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这个矫正,在古代可能就是社会动荡,暴动,起义,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这样就会重新回到平衡。
每次可能是矫正一下,再开始,过一段时间再矫正,再开始。但每次矫正的都不够彻底,所以过上一段时间,就会来一场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王朝过200多年就会更迭的深层次原因。
崭新王朝建立后,由于都是重新开始,没有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和谐,经济运行顺畅,过上五六十年,两级开始分化了,就会有道一些麻烦,各种压制下,矛盾暂时缓解,再过五六十年,又来了一遍,经过四五轮折腾,矛盾实在无法调和,就推动重来。
现代是文明社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变了。所以也别痛恨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很痛苦,但总比打砸抢好吧。
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为了拯救经济危机,决定向富人征收高额税费。富豪肯定不高兴。罗斯福说,我拿掉的是你们身上一块肉,为的是不让外面穷人要你们的命。
两极分化导致无法维持的社会的运转,从而导致经济危机。这个结论在《两次全球大危机比较》有阐释。
中国高层智囊研究美国的2次经济大危机得出了几个结论,其中一个就是,经济大危机发生前的有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这纪念我们为什么一直在推进共同富裕,背后也是有深意的。
美国2次经济危机前,1%的人拥有社会总财富的23%。
现在,1%的美国人占据的财富份额超过40%,远远超过1928年和2008年股市崩盘前夕的水平。
你说,一般的财富被1%的人拿走了,99%的人去抢剩下的60%。
这还怎么玩?这决定了无论你怎么卷,都无济于事。
美国是这样,欧洲也差不多,日本韩国都是如此。
1980年,1%的欧美人占据了10%的财富。那个时代是欧美工人最幸福的时光,只要你肯努力,就能过上好的生活。现在呢,别说好的生活了,结婚也不愿意结了,生孩子都不愿意生了,因为很多人发现不论怎么努力,都看不到一点希望,不如干脆就躺平算了。
对富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但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
两极分化的问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一场经济大危机已经出发,正在悄然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