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篇》给人们画了一个秀色可餐,极具诱惑力的美丽的“大饼”
《励学篇》给人们画了一个秀色可餐,极具诱惑力的美丽的“大饼”
那天与人交谈,期间说到世人劝学常用的一句古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忽然眼前一亮,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感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诗出自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写的一首劝学诗《励学篇》,原诗是这样的:
《励学篇》
——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黍。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爱好文学,擅长书法,著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宋真宗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即位之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最后达成“澶渊之盟”,实现宋辽百年间和平……
宋真宗赵恒的这首《励学篇》,字面意思十分直白,浅显易懂,不难理解。从诗面文字意思解释:
人的一生,当然,在以男权至高无上的古代社会,主要强调的“人”是“男儿”。追求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红粉佳人”,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能够有足够的保证温饱的粮食、能够有随时随地拿得出来的金钱、出行有彰显身份的车马随从、家中还有能够带的出去的红粉佳人。而要想获得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是人生,就得要好好读书,即“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对于皇亲国戚以及官宦贵族之家的子弟来说,良田、黄金屋、车马多如簇以及颜如玉,是生来就自然或者可以拥有的。
那么,《励学篇》被用来激励、鼓励人们读书学习,我想,主要针对的就是那些普通人家和贫穷人家的子弟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宋朝选拔官员最重要的渠道是——科举制(即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从现有的史书记载中可以知道,在中国古代未有科举制之前,只有贵族、达官显贵和有钱人的子弟,才能读书,才有条件读书,国家选拔官吏,主要靠禅让、承袭、推荐或者自荐。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更替,出现了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至于何时出现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科举制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期间国家主要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的实行,好处就是让普通家庭的子弟,甚至贫穷人家的子弟,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读书,勤奋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从不富贵,甚至一穷二白拥有“千钟黍、安居黄金屋、出门车马多如簇、娶妻颜如玉。”……其中,流传下来许多刻苦读书的经典故事,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负薪挂角、呕心沥血、程门立雪……
从大量历史文献记载中,以及影视戏剧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诸多“一夜富贵”的例子。甚至每次朝廷科考出金榜的时候,尤其是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必是皇帝和朝廷重要官员为自己公主和女儿选择驸马和女婿的时候,正所谓人生四喜之二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正因为如此,宋真宗赵恒的这首《励学篇》常常被用来鼓励、激励人们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由原来的十句,被精简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最具代表物质(黄金屋,有了黄金屋,自然就有了“千钟黍、车马多如簇。”)和精神(颜如玉,红粉佳人、红颜知己。)的两句,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功利名誉成为读书的极大动力,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此可见,《励学篇》其实是给人们画了一个秀色可餐,极具诱惑力的美丽的“大饼”,为了获得这张“大饼”,不仅仅是古代社会家庭中的诸多子弟,包括当下社会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长的教育、督促之下“五经勤向窗前读”,形成了“千军万马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一大“景观”。
在这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有经过几次科考才考中的孟郊、苏洵、王阳明……,有屡试不第的李白、杜甫、温庭钧、金圣叹、李时珍……,还有一辈子都在和科举死磕的吴承恩、蒲松龄……,以及卷入科考作弊的唐寅,《儒林外史》中因中举而疯了的范进……,更有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怒马鲜衣、春风得意的青年才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人因科举读书而改变了命运,有人因命运而放弃科举读书。李白、杜甫因不第而成“诗仙”、“诗圣”,李时珍因不第转而研究花草著《本草纲目》而成“药圣”……
从古至今,读书学习,从来就是有目的性的。《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和充实自身,当今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论语·泰伯第八》中,子曰:“三年学,不至不毂,不易得也。”意思是说:“学了三年,还不念及做官受禄,这种人是不易得的。”……由此可见,对于读书学习,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修养和充实自身”,其次才是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炫耀以及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诚然,从狭义上讲,《励学篇》确实是为读书学习赋予了诸多“身外之物”,使得读书学习的目的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不再那么“纯粹”;而对于更多的有志之士来说,努力学习,勤奋学习,不只是为了修养和充实自身,更是为了实现他们(她们)报效国家的宏大理想,为了社会向前发展,为了天下苍生能有更好的生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是他们读书学习生涯中的调剂而已。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终生为之而奋斗。最近几个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功勋》中的诸多为中国强大而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努力奋斗一生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她们)的代表于敏、黄旭华、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从古至今,太多太多这样的事例。他们(她们)读书学习,是为了“功利名誉”,但他们(她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功利名誉”。由此可见,读书学习并不排斥功利性,当读书学习的动机高尚的时候,功利就变成为为国家的强大和安全,为民族的繁荣和富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读书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甚至动机邪恶的时候,那就不如不读书不学习。
所以我愿意相信,宋真宗赵恒在做这篇《励学篇》的初衷,只是为了鼓励、激励当时的“男儿”们努力读书,勤奋学习,学有所成之后,为宋朝固国安邦,为社会经济繁荣,为百姓生活富有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宋朝后,中华民族又历经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到公元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800多年过去了,中国成为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文化没有断层的国家,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一次次朝代更替的入侵中,不断进行自身优化,不但没有出现文化断层,还同化了所有的入侵文明,国家的版图也在入侵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大。
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人,也就是读书人的坚守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面对朝代的更替,外族的入侵,不只需要不畏强暴的勇气,更需要不惧牺牲的铮铮铁骨。这其中,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宁可被诛十族,也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方孝孺;有拒绝清朝廷征辟,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的顾炎武;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谭嗣同;有“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李大钊;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虽然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从文字表面来看,读书的目的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但从另一更广阔广义层面看,“千钟黍、安居黄金屋、车马如簇、甚至颜如玉”,不正是我们国家当下社会的景象吗?!足以解决十四亿人口的大粮仓——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南水乡……;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幢幢灯火明亮的安居工程……;车水马龙宽阔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衣着鲜亮、时尚养眼的帅哥美女、老人小孩……
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宋真宗赵恒为我们画的那个美丽的“大饼”,沉浸其中,其乐无穷,同时我们会更加努力读书学习,不只为了保住我们眼前的这个来之不易的美丽的“大饼”,还要让这个“大饼”的味道更香、更美、更久远!
感谢您打开我的文章,喜欢我的文字,就关注我,点个赞,欢迎点评,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恩支持,感谢分享,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欢迎您点击我的其他图文,感谢关注,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