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纪·雷泽·羲皇故里
成纪·雷泽·羲皇故里
摘要: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历史地位举世公认。但古往今来,对“羲皇故里”所在,却众说不一。而随着社科成果和考古成果的提升,“羲皇故里”所在,终于可以浮出水面:一、《帝王世纪》所指“成纪”,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前提;二、《山海经》所指“雷泽”——“在吴西”,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关键;三、明确籍贯理论和行政区划变迁,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必要条件。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断言庄浪为“羲皇故里”,这是历史真象的再现,非主观意志所能否认。
关键词:成纪;雷泽;籍贯理论和区划变迁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这是历史形成的、有一定根据的、世人所公认的。但古往今来,对“羲皇故里”所在,却众说不一。
有关伏羲的记载,散见于《列子》《管子》《庄子》等先秦典籍之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只是以“余闻先之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笔带过。而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则不仅对其历史功绩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其籍贯亦有明确记载。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1〕这一记载,以“成纪”、“雷泽”为坐标,非常具体地勾划出了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所在。如《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平御览》《路史》等历史典籍,均以此为宗。
但由于“成纪”、“雷泽”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籍贯理论的忽视,对行政区划变迁的忽视,使“羲皇故里”难以定论。因而:一、弄清《帝王世纪》所指“成纪”所在,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前提;二、弄清《山海经》所指“雷泽”所在(见下面所述,《帝王世纪》所指“雷泽”当由此而来),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关键;三、弄清籍贯理论和行政区划变迁,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必要条件。
一、历史上“成纪”有三个,静宁“成纪”当为《帝王世纪》所指
成纪之名,从殷代就有。相传伏羲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而12年在古代正好为一纪,故以名邑。众所周知,“十月怀胎”:一个人在母腹中的孕育周期通常为10个月,而伏羲却在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这是为什么呢?据考证,这12年是古人从伏羲之母——华胥氏“初试人伦”之时算起的,这是古今之人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不足为怪。
成纪之县,为西汉时设立。历史上“成纪县治”有三处:一是甘肃静宁,一是甘肃秦安,一是甘肃天水。试问,这三个地方,哪一个才是《帝王世纪》所指呢?据考证,“成纪县治”最初在静宁李店乡刘河村,到唐代开元年间迁到了秦安显亲川(今叶堡乡金城村),到北宋初又迁到了上邽(今天水秦城区),到明初废止。〔2〕从历史时代来说,《帝王世纪》所指,当为“汉成纪”。因为皇甫谧为西晋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唐成纪”、“宋成纪”。
物换星移,山川依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说:“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这里以“瓦亭水”为前提,以“长离川”为坐标,非常具体地把“成纪县”所在方位点了出来。就是说,既然“长离川”在“成纪县东”,那么“成纪县”则必然在“长离川”之西。——这里的“瓦亭水”古称陇水、苦水,今称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月亮山,流经静宁、庄浪、秦安、秦城区,入渭河;“长离川”为葫芦河流经庄浪阳川镇的一段河流。笔者为“长离川”人,对周边地域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汉成纪”在静宁,还是可以肯定的。
《旧唐书·地理志》说:“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据考证,成纪县最初归陇西郡管辖,是西汉元鼎年间析陇西郡置天水郡后才归其管辖的;“小坑川”即静宁治平川——对此,清代严长宦《秦安县志》就说得很清楚:“成纪县治,初在静宁西南八十里之治平川。”
考古资料表明,“汉成纪”县治的具体位置,在静宁李店乡刘河村东南一公里处。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临近治平河。故城遗址呈正方形,边长450米,总面积20.25平方米。墙垣已塌陷,东墙、北墙尚存部分残垣,北墙基叠压在新石器时代的灰坑之上。有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有秦汉时期的版瓦、筒瓦和拓有绳纹、篮纹的碎陶片,汉瓦当上有“长乐未阳”、“长乐无极”、“亿年无疆”等字样。周边还有一些汉墓群。
由此可见,“汉成纪”在静宁李店乡刘河村,是不容置疑的。
二、历史上“雷泽”有四个,庄浪“雷泽”当为《山海经》所指
相传《山海经》为大禹所著,成书于战国时代。《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3〕这是历史文献最早提到的“雷泽”,说它“在吴西”。
综合史料来说,历史上的“雷泽”有四个:一是山东“夏雷泽”,一是江苏“太湖”,一是山西“蒲泽”,一是甘肃庄浪“朝那湫”。〔4〕
从山东“夏雷泽”来说,这是《尚书·禹贡》最早提到的,在鄄城县与菏泽县之间,今已干涸。据《墨子》《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它是舜“耕历山,鱼雷泽”之雷泽。历史上,郭璞、郦道元认为,它也是华胥兆孕伏羲之地。但此雷泽与“在吴西”没有关系,不足为信。
从江苏“太湖”来说,其湖虽有“震泽”的别名,其“震”与“雷”字义相近,而且在吴县(苏州)之西。但史籍中从未有“雷泽”的记载,而且《山海经》明确称太湖为“具区”,所以,它并非雷泽。
从山西“蒲泽”来说,它在永济市一带,此地虽有一个吴山,但其“蒲泽”并无雷泽之称,而且它在吴山之东而非吴山之西。所以,它亦非雷泽。
而甘肃庄浪“朝那湫”,则既与《山海经》中的“在吴西”相符,又与《帝王世纪》中的“汉成纪”所属地相符。所以,它才是华胥兆孕伏羲之雷泽。
问题是,“在吴西”,《山海经》是记载在“海内东经”之中,而并非记载在“海内西经”之中,以致数千年来对“雷泽”所在不能定论。对此,清人郝懿行曾提出质疑;今人袁珂则进一步断言:那是因错简所致,“雷泽中有雷神”之条,“当移在《海内西经》”。
那么,庄浪“朝那湫”,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这还得从头说起。六盘山古称陇山,亦称大陇山;其南端古称小陇山,今称关山。陇山者,龙山也:龙脊为第一高峰——米缸山,《山海经》称之为“高山”;龙首为第二高峰——桃木山,《山海经》称之为“龙首山”。
桃木山,地处关山之巅,海拔2857米,为陇东第一高峰。这里是一个三县交汇的地方:东北麓有泾水源头老龙潭,为宁夏泾源地界;东南麓有汭水源头,为甘肃华亭地界;西北麓有朝那湫,为甘肃庄浪地界。方圆40里,有大大小小的泉湫100多处,俨然是一个“龙的世界”!
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说它“在吴西”。吴西者,吴山之西。其山在朝那湫东部的华亭境内。这里层峦叠嶂,怪石嶙峋,云雾缭绕,风景异常秀美。黄帝时称“吴山”,首建武峙以祭天神。周代称“吴岳”,秦灵公建“上畴”祀黄帝,建“下畴”祀白帝。唐代称“青龙山”。今称莲花山。它是秦汉王朝每年所祀之山,被誉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其“岳山”,便是吴山。朱熹《诗经注》说:“汭水出吴山之西”,其“汭水”之源,进一步确立了吴山的所在方位。而朝那湫,则正好在吴山之西。由此而言,朝那湫即“雷泽”,还是可以肯定的。
朝那湫之名,因朝那国而得。朝那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之为“西夷国。”它是西周时代的一个诸侯国,都城在朝那湫,王宫为湫后悬崖之巅的“马槽槽”。其国由古卢国演变而来,那人为卢人后裔。〔5〕据《中国通史》记载,卢人在周武王伐纣时曾随其出征。公元前623年,其国被秦穆公兼并。
朝那湫,是6500万年以前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两个石质湖泊。这里为白垩纪地质结构:岩石厚度1160米以上,据今1.45——0.65亿年。因其水渊通地脉,故而数千年、数万年、上亿年以来,总是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始终保持恒定状态,永不干涸;与此同时,因其水在岩石间与泾河源头老龙潭和汭河源头相通,故而数千年、数万年、上亿年以来,无论多涝,永不外溢。这便是史册中频频出现的“不涸不溢”的朝那湫。
值得一提的是,朝那湫之水极其甜美,是人畜饮用的最佳水源;加之桃木山一带森林茂密,草甸宽阔,具有人类生存的良好条件,故而“华夏第一国——华胥国”便在这里立都。华胥国的图腾崇拜物是龙,其来源便是朝那湫。因为龙是水的化身,而水则是生命之源。这与华胥国“以生存为第一需求”的社会目标是一致的。再说,伏羲文化的原点——太极图,同样来源于朝那湫。太极图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的一个图标,其阴来源于后湫,其阳来源于前湫,其图标则来源于后湫的“状似弯月”。这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结晶。
朝那湫,是秦汉王朝祭川的地方。《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川四”,其中“湫渊,祠朝那”,便指朝那湫。它自古以来就有“灵湫”、“神湫”之称。如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当秦楚之战处于胶着状态时,秦王朝便祈求于天,除在雍城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在洛阳投放石刻祭川文告《亚驼》外,在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川文告《厥湫》。就是到了汉代,汉王朝出于正统地位的考虑,亦然在朝那湫祭川。如汉武帝、汉安帝、汉桓帝就先后到朝那湫祭祀。故而,它被秦汉王朝誉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与黄河、长江、汉水齐名。它的历史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
从“祖居地”、“出生地”来说,庄浪当为“羲皇故里”
中国人的籍贯,通常是以县级行政单位来确定的。但以古代的县级行政单位来确定?还是以当今的县级行政单位来确定?笔者认为,不论古代还是当代,均当以本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来确定,而不能简单地以“县治所在地”来确定;与此同时,还必须考虑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而不能生搬硬套。
《新华字典》说:籍贯,指“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这是一个双项选择,一个人可以有两个籍贯:一个可以“祖居地”来确定,一个可以“出生地”来确定。这是确定籍贯的理论依据。由于伏羲的“祖居地”在庄浪,“出生地”也在庄浪,所以从当今的行政区划来说,“羲皇故里”只有庄浪这一个,没有第二个。
这与史册中所载“伏羲为成纪人”的说法是一致的。因为历史上庄浪本来就归“成纪”管辖。如西汉时,就归天水郡的成纪、阿阳、街泉等县和略阳道管辖;东汉时,改天水郡为汉阳郡,亦然如故;三国时,析天水郡置广魏郡,县地就分属天水郡成纪县和广魏郡略阳县管辖……〔6〕
有人说,“羲皇故里”在静宁、在秦安、在天水,均属主观臆造。因为这些说法,只是从“成纪县治”所在地而论的,既违背了确定籍贯的理论依据,又不符合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不足为信。
而说庄浪为“羲皇故里”,既与《帝王世纪》所指“成纪”所属地相符,又与《山海经》所指“雷泽”——“在吴西”相符,也与确定籍贯的理论依据和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相符,理当肯定。
附记:对朝那湫的考证,详见笔者《论庄浪朝那湫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意蕴》一文,载于2018年第1期《西部学刊》;对“羲皇故里”的考证,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年第2期《华夏文化》。
参考文献:
〔1〕转引.刘光华.甘肃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106
〔2〕李春茂.平凉古地名初探.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101
〔3〕(汉)刘向.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340
〔4〕范三畏.旷古逸史.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12
〔5〕(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内部资料(原载《四库全书》).1992:299
〔6〕庄浪县志编篡委员会.庄浪县志.中华书局.1998:80
作者简介:
张双锁,男,汉族,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研究方向: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书法报》《甘肃文史》《科学·经济·社会》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