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武将小西行长真的对丰臣家无比忠诚吗?
日本战国武将小西行长真的对丰臣家无比忠诚吗?
大河剧中的小西行长形象
在明代万历朝的外交史料记载中,我们常常发现会出现小西行长这一名字,并且在关于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的记载中尤为突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西行长在这场战役中常常充当外交代表的角色,与明朝外交代表沈惟敬交涉。二人都深知双方君主所提出的条件都不可能被对方所接受,故而采取相互欺瞒各自主上的办法来勉强达成了停战协议。
万历朝鲜战争明日双方交战图
早在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以前,小西行长就已经依附于丰臣秀吉并成为其帐下的武将之一。然而他起初的身份却是名商人,这就注定他的武将之路必然要受到商人思维的干扰,这也注定了他对丰臣家的态度和其他家臣都有所不同。
当然,也正是因为小西行长有着不同于其他武将的思维,这才会受到丰臣秀吉的重用。在随后为丰臣秀吉效力的时日里,小西行长在对丰臣秀吉尽忠心的同时,又能够保全自己及其家族的商业利益,实属难得。
丰臣家武将小西行长
从商人转型成为武将,为丰臣秀吉效力
小西行长出身于大阪地区堺市的小西家,该家族并未武士之家,而是一个商人世家。其父小西隆佐为当地的一名药材商人,与各地的大名都有一定程度的往来。在一次送药材的途中,小西行长偶遇了正被刺客威胁的宇喜多直家,故而拔刀相助。事后,宇喜多直家赐予他武将的身份,并命其担任近侍一职。对此,《デジタル版 日本人名大辞典》(数字版日本人名大辞典)一书中曾经提到:
"小西隆佐の次男。堺の豪商小西氏の一族でキリシタン大名。宇喜多直家,ついで豊臣秀吉につかえ,天正16年肥後宇土城主となる。"
(译文:小西行长为小西隆佐的次子。出身于堺市的豪商小西氏一族,信仰天主教的大名。起初为宇喜多直家效力,后来又侍奉丰臣秀吉,于天正16年成为肥后宇土城主。)
身为药材商人的小西隆佐
小西行长并未放弃这个进入到武士阶级的良好机遇,在进入宇喜多家后,不断向其他家臣请教兵法和用兵之道,渐渐也有了一些军事思维,这就为其后来能够单独领兵征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久,宇喜多直家与织田信长进入了战争状态。几场战役过后,宇喜多家已经不支,只好派遣小西行长与统领织田军的总大将丰臣秀吉言和。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使宇喜多直家免遭灭顶之灾,因此再度得到了宇喜多直家的重用。公元1582年,宇喜多直家病逝,丰臣秀吉便命他主导新任家督宇喜多秀家的学业。此时的宇喜多家早已经投奔了丰臣家,所以小西行长也拥有了丰臣家家臣的身份。
小西行长的旧主宇喜多直家
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成为了最具有夺取天下希望的人。尤其是在击败了柴田胜家后,其势力更是得到了快速提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小西行长获得了领导丰臣家水军的权力。为了体现对他的重视,丰臣秀吉还特地将自己的姓氏赐给了他。
其实不难发现,小西行长并没有多少能够拿到台面上的战绩,也基本上没有决定过一场战役的最终胜负。丰臣秀吉之所以看重他,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外交才能。在为宇喜多直家辩护时,丰臣秀吉就已经意识到了小西行长有着卓越的口才和灵活的思维,这是丰臣家其他家臣所不具备的能力。在此后的时日里,小西行长基本上都充当着丰臣秀吉的外交官的身份。
至于为何让他统领水军,是因为小西行长在宇喜多直家帐下效命时曾经专心学习过水军的战法。当时的丰臣家内部极度缺乏海战人才,再加上他并未在军事上犯过错,所以将水军托付给他统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电影《鸣梁海战》中冲向朝鲜战船的倭寇水军
参与万历朝鲜战争,与明朝代表沈惟敬一同欺瞒君主
公元1592年,身居太阁的丰臣秀吉决意发动对明朝的侵略战争。由于这场战争发生在万历年间,且主战场位于朝鲜半岛,所以也被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
3月,完成兵力集结的丰臣秀吉将日军分为九个军团,分几个批次渡海前往朝鲜半岛。日军的计划是先行攻占朝鲜半岛,在将其打造成前沿根据地后再向明朝本土发动进攻。与此同时,朝鲜王国向明朝求援。在意识到日军的真实目的后,万历帝决意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以宋应昌和李如松为主将,率四万明军进驻朝鲜半岛,万历朝鲜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万历朝名将李如松
8月,登陆朝鲜半岛的明军与率领率领日军第一军的小西行长在平壤爆发了遭遇战,是为平壤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明军是为进攻方,小西行长驻守平壤城为防守方。虽然日军有着平壤城防的优势,但起初的兵力却处于绝对的劣势。小西行长的第一军仅有一万八千人,而攻城的李如松则拥兵三万五千余人。
不久,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平壤,平壤城的日军守备部队因此达到了两万五千人,日军反倒占据了优势。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城就必须几倍于敌,与敌人兵力持平基本上很难攻下城池。但即便如此,明军也必须攻下平壤地区,否则后续战事也将很难展开。
因此,明军放弃了正面强攻的战术,转而采取乔装潜入的方式逼近平壤城下。由于小西行长并未料到明军会以此方式迫近平壤城下,故而没有来得及部署兵力,很快就被明军攻入城中。一番激战过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折损近万人,不得不逃离平壤城。
如今的平壤城
在随后的时日里,明日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日军的扩张势头已经得到了遏制,双方也进入了拉锯战中。此时的明朝财政虽然不容乐观,但毕竟有着庞大的疆域和雄厚的根基作为后盾,依旧能够在拉锯战中占据上风。而同时期的日本却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于是在丰臣秀吉在次年就向明朝提出了议和的建议,并派遣小西行长率领日本外交使团于名古屋会见明朝外交代表沈惟敬。对此,《世界大百科事典》一书中曾经提到:
"慶尚道,全羅道を中心とする民衆の義兵組織や,圧倒的な明の援軍の到着によって補給路が絶たれ,渡海した兵員も各地に分散されたうえ一戦ごとに死傷者を出して手薄となっていた。"
(译文:由于庆尚道、全罗道等民众义兵组织以及压倒性的明援军的到来,日军的补给线被切断,渡海的士兵也分散在各地,而且每一战都有死伤者,日军的力量越来越薄弱。)
朝鲜王国疆域图及行政区划
临行以前,丰臣秀吉嘱托小西行长要迫使明廷应允所谓的《大明·日本和平条件》共七项。沈惟敬在得知具体内容后深知不会得到万历帝的同意,但为了完成使命尽快回国,故而擅自答应了日方的全部要求,然而在回国后只字未提和平条约的真实内容,诈称丰臣秀吉接受了向明朝称臣的要求,这让万历帝大为满意。
与此同时,小西行长也同样欺瞒了丰臣秀吉,称明廷已经答应了所有的要求,只不过还需要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城商议具体细节。如此,明日两国就在双方谈判代表的欺瞒下达成了一个本就不存在的和平协议。
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
在笔者看来,小西行长也应当明白丰臣秀吉所提出的条件是不会被明廷所接受的。这项条约的第一条便是要求明皇一名公主嫁给日本天皇。况且其他的六项条约也根本不像是平等条约,明显是更侧重于日本方面的利益。
此次谈判是日方最先提出的,本就占据着谈判的劣势,明廷又如何能够在占据谈判优势的情况下答应日方的要求?但如果谈判破裂,身为谈判总代表的小西行长必然要受到日本国内的一致声讨,即便是丰臣秀吉也必然会责怪与他,所以他才会选择欺瞒主上。
不仅如此,在这一事件的背后,还另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这与其商人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西行长转型成为武将后,还在一直经营着自己的商业。在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他在朝鲜半岛上有着许多的商业利益。在战争开始后,他的商业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只要能够尽快结束战事,那么他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
与石田三成联手,关原合战中为西军作战
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的突然病逝再次改变了日本的历史走向。虽然先前明日双方已经达成了停战协议,但随着明皇敕封丰臣秀吉的诏书抵达日本后,丰臣秀吉才识破了小西行长的谎言。
在惩戒了小西行长后,丰臣秀吉再一次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此战小西行长依旧参与其中,率领日军第二军共计一万四千人。虽然小西行长的部队数量有所减少,但纵观整个日军各军的人数就能发现,他的部队数量反而是第二多的。即便是身为贱岳七本枪之一的加藤清正,帐下也仅仅只有一万人。
与明军激战的倭寇
如此可以证明,此时的丰臣秀吉依旧信任着小西行长,并给了他翻身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没有导致他在关原合战中加入东军为德川家康作战。
丰臣秀吉死后,丰臣家内部分裂成两大派系。一方以石田三成为首,为维护丰臣家的统治地位而战;一方以德川家康为首,为夺取天下另立政权而战。双方都在不断拉拢对方阵营的大名,并尽可能扩充武备随时准备迎接最终的决战。
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
与此同时,小西行长决定加入石田三成一方,为守护丰臣家而战,这也和他与石田三成交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有不少大名都是因与石田三成交好才选择加入西军,比如大谷吉继。为了增大胜算,小西行长还与大谷吉继、安国寺惠琼等人一同游说拥有重兵的小早川秀秋。可以说,关原合战前的小西行长是非常活跃的。
出于多年友谊才选择支持石田三成作战的大谷吉继
公元1600年,小西行长率本部兵马四千余人进驻关原地区的北天满山,与宇喜多秀家的部队形成呼应之势。从关原合战西军兵力配置上来看,小西行长部队的数量只能称得上是不多也不少。毛利秀元、小早川秀秋帐下皆有一万五千人、宇喜多秀家帐下则有近一万八千人。而长束正家、安国寺惠琼只分别率领了不足两千人参战。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将自己的阵地放在了正面战场上,在他正对面的则是丰臣家旧臣福岛正则的本阵。
关原合战开始后,小西行长便与寺泽广高、金森长近等四人的部队纠缠在了一起。虽然这四人各自率领的部队数量都不算多,但合起来依旧能够保持对小西行长的兵力优势。即便如此,小西行长也没有选择后撤,而是继续选择与敌军周旋。直到小早川秀秋倒戈后,小西行长的部队才出现了混乱,进而全面崩溃。在意识到大势已去后,小西行长丢下部队,自己则率领几名亲信逃到了伊吹山避难。对此,《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一书中曾经提到:
"秀吉の死後,朝鮮撤退。関ケ原の戦では西軍に参加,敗北して石田三成と共に京都六条河原で処刑された。"
(译文:丰臣秀吉死后,小西行长从朝鲜半岛撤退回国。在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败北后与石田三成一起在京都六条河原被处死。)
关原合战中突然倒向东军的小早川秀秋
有趣的是,即便他已经逃入了伊吹山,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绝对逃不出德川家康的掌心。此时当地的一名农民建议他切腹自尽,以保武士最后的脸面,但却被他所拒绝。可看似贪生怕死的小西行长却选择让这名农民将他送到德川家康的营中,如此还能够换取一部分的赏金。
笔者认为,小西行长之所以如此,想来可能真的不是贪生怕死。如果真的是因怕死而拒绝切腹,那么也不会让农民将他送去德川家康处。既然面前的农民劝他自尽,而非直接将其杀掉,并以首级兑换赏金,就可以证明小西行长依旧有着逃走的机会。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他的商人思维促使他做出了这一选择。既然小西行长能够从商人转型成为武将,并且深受丰臣秀吉的喜爱,那么就足以证明他的智商没有问题。他不可能不明白,身为西军核心的自己一旦落入德川家康手中必然难逃一死。既然明知会死,如果能够用自己的性命为面前的农民换取数量不菲的钱财,那么也算得上是值得的。
关原合战中小西行长的阵地遗址
结语
不难发现,小西行长的仕途之路之所以如此顺利,主要还是依靠其灵活的思维和远超他人的口才。战国时代的日本最不缺乏的就是能征善战的武将,文臣虽少但并不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需求,所以也常常不受各地大名的重视。相比之下,外交人才就显得非常珍贵了。小西行长正是依靠着这一点,才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成为丰臣家的核心人物。
从表面上看,小西行长似乎是丰臣秀吉最为忠实的家臣,但实际上他只是为了利益而战。在他的商人思维面前,只有利益高于一切。但从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谈判表现就可以看出,在小西行长心中,个人利益要远远高于对主君的忠心。不过也不能因此就否认他对丰臣家没有半点忠心,毕竟在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他就意识到自己在朝鲜半岛上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支持丰臣秀吉并领兵投入到这场战争之中。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管小西行长有没有与明廷达成和平条约,丰臣秀吉还是会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这次谈判本就是一个缓兵之计。丰臣秀吉表面上以欺瞒主上为名惩治了小西行长,但并未对他做出实际性的处罚,更是让他继续带兵与明军作战,这就足以论证这一观点,此事也只是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总的来说,小西行长虽然没有丰臣家其他家臣那般忠心耿耿,但也还算说得过去。
参考文献:
1.《デジタル版 日本人名大辞典》
2.《世界大百科事典》
3.《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鸿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