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院·名医之路首位中医儿科国医大师:王烈
人才强院·名医之路首位中医儿科国医大师:王烈
王烈,男,辽宁省盖州人。第三届国医大师,二级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儿科学专家,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一至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学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等职。从事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尤以哮喘防治为专长,人称吉林“小儿王”。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著出版婴童系列丛书18部,获多项科学进步奖,获吉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严谨治学 一信二学三研究
王烈于193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年幼时特别喜欢读书,且过目不忘,可以把一本字典从头背到尾,并且准确地说出每一个字的页码,因此被同学们称为“活字典”。后来就读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学,1947年投笔从戎,参加了人民军队。不久,被派往辽宁省医务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从事儿科工作。1953年被选送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深造,攻读儿科专业。次年毕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医院儿科任负责医师。
王烈对中医的兴趣,源于幼时的一件事。那时他的母亲曾患尿频之症,后听从乡医建议用一两竹叶而愈,那时就觉得中药很神奇。他在从事西医儿科临床的过程中曾遇一黄姓患儿,因发热住院104天,应用多种西药治疗罔效,终用中药获愈,更使他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从事西医期间,自学中药四百味,并在老中医的指导下应用经典方剂治疗常见病。1958年被组织选派至长春中医学院,参加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在“西学中”班学习期间,刻苦钻研,并得到长春市名老中医朱志龙先生的悉心传授,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获卫生部嘉奖。1961年调入长春中医学院至今。
王烈从一个中医的“门外汉”到今天对中医有所领悟,是因为从学习伊始,就制定“一信、二学、三研究”的自勉原则,并以此作为终生遵循之道。他认为,一信,信为首要,中医从古应用至今,疗效肯定无疑,只有相信始能潜心学习;二学,应既学古又通今,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著作数不胜数,只有勤奋博学才能有所收获,如徐春圃所言“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那种“晨读方书,暮则悬壶”的医生孤陋寡闻,势必为害病家;三研究,医学是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中医学同样如此,尽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仍应适应社会的新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才能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要想学好一门全新的知识,不付出辛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由西医改为中医,一切都得重新开始。王烈自矢志中医始,即遍读中医古籍,凌晨即起,入夜不眠,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被诬陷为“臭老九”而被批斗游街之余,仍能潜心于书海之中,阅读了长春中医学院馆藏的所有中医儿科文献,读书笔记达数十万字。他认为学习先贤不应墨守成规,而应潜心探索并勇于创新。1969年,全国兴起“认、采、种、制、用”中草药的运动。那年夏天,在中药老师的帮助下,他迅速掌握认采中草药知识,并把药物引入儿科,制成各种剂型,应用于临床。八年间,他和儿科同志一起,共采集中草药二万余斤,筛选出八种疗效可靠的儿科常用药。如白屈菜治疗百日咳,香茶菜治疗厌食,委陵菜治疗腹泻,白毛蒿治疗肾炎等。其中以白屈菜的发现尤为重要。
1970年,王烈在用白屈菜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较好。有一次,在给一个腹泻兼百日咳的病儿服用此药,腹泻未止,咳嗽先愈。他立即将此现象记录并查找文献做深入研究。白屈菜最早记载于明代《救荒本草》,其谓“煮后取汁,用以充饥”。《中国药植志》载:“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在民间有治疗腹痛、疮毒等作用,别称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等。从那时起,他便开始研究其止咳作用。由于文献记载白屈菜为有毒草药,所以它的毒性反应、小儿用量及适应症等需详细研究。本着科学的冒险精神,他亲身服药,仔细观察药物反应,最后终于找到合适剂量。并把白屈菜制成糖浆剂、颗粒、丸剂、散剂,在后来的百日咳流行年代,白屈菜发挥了非常好的止咳之功,挽救了许多孩子的生命,临床治疗3000余例患儿,有效率达94.2%,实验证明其有抑制百日咳杆菌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内普遍关注,被多部药理、药物研究书籍所引用。
在工作过程中,王烈不仅继承前贤,而且认真研究并借鉴今人经验。
他参与组建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亲自参加了各次例会,保留有建会以来所有会议资料和有关文献,每次开会回来都认真研读会议资料,掌握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儿科最新资料,取各家之所长,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并推广应用。他与弟子整理我国三大中医儿科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建会以来的34册论文集6013篇文献,精选千首编撰而成《婴童金方》。自1999年始,共主编反映个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著作7部,数易书稿,“咬文嚼字”,几度斟酌,一字一句反复审校,将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介绍给同道。
中西汇通 西为中用效非常
王烈认为,作为现代中医儿科医生,应掌握现代医学知识,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同用,才能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读古人之书,达古人之意,不洞究今时之病,则难为今时之医”。经典古方是否适于现今之病,今日治病之方较古方疗效的提高,中药应用与西药之相互作用等等,林林总总,皆应研究。可见现今为医,较之古时更难,故应“潜心觅古,凝志探今,备考先贤之论,博采有验之方”。在学习、实践中应谨慎行事方能保万无一失。
尽管后来从事中医,但王烈对西医也是未敢有失,加之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儿科病房,时有重患,故他对西医用药抢救亦运用自如。
1950年《中华儿科杂志》创刊伊始,他就开始订阅、学习,平时经常购买专业书籍,每次出差回来都“满载而归”,家中藏书万余册,中医西医、古代现代各类书籍皆备。在临床查房、门诊工作中,他都能熟练应用西医儿科最前沿的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他于临床诊疗时注重继承前贤,进而借鉴今人,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治病先求诊,再用辨,后以理法方药统驭全局,证病同辨,不悖于古而合于今。他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现代西医学知识,运用方药进行诊病治疗。如在治疗小儿肺炎时,除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外,且根据肺炎的致病原因,依据具体情况选加具有抗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药物,如连翘、紫荆皮、黄芩、大青叶等,或加用抗病毒之贯众、金银花、重楼、菊花等。临证时,针对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发生发展规律,灵活用药。他在小儿肾病蛋白尿阶段应用和解机体内环境,利水消肿,调节免疫,增加人体蛋白合成,抑制胆固醇升高,改善体质的肾病分消饮。又如根据现代医学认识,在小儿哮喘发作时可选用白鲜皮、黄芩、射干以抗感染及脱敏;地龙、侧柏叶、露蜂房以缓解气管痉挛。在临床中,他坚持宏观辨证与微观检查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如遇一哮喘反复发作患儿,发时气急哮吼,口中有沫、曾用止哮、吸氧等法治疗,效果不佳,故求诊于中医治疗。经检查脑电图,微观提示有癫痫样改变,故诊为哮喘性癫痫,辨为奇哮证,以祛风、除痰、活血、开肺之中药口服后,病情好转。又如,他曾经治疗一个反复腹痛两年的患儿,经多方应用中西药物无效,建议其查脑电图后提示有癫痫波形,故在理气止痛方药中加用治痫药物如郁金、胆星之品而获效。
王烈虽然由西医改为中医,但他并不排斥西医,承认西医在急危重症抢救等方面的优势,强调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疗效,救治病患为共同目的。针对目前滥用抗生素、贵重药品的时弊,王烈指出作为中医应认真提高诊治水平,才能有助于遏制“药害”。
作为一名医生,自立志从医始,王烈就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想尽办法为患者解除病痛。由于患者众多,曾发生把医院的夹壁墙挤倒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形,他提前上班,增加夜诊,节假日放弃休息为患儿诊病。2004年8月,因身体欠佳,王烈被迫限制诊病人数以利休息,但不少患者远从外省、外县而来,舟车劳顿加之患儿病痛,央求诊病每每都获加号,身拖病体为患儿诊病。因为疗效显著,尤其是治愈诸多疑难杂症,很多患者用现金或礼物加以感谢,都被他谢绝。对于实在推脱不掉的,一定把实物换成现金还给患者,他认为“为医者,首讲德,无德之医必为名利所困,潜方用药别有所图,往往贻害病儿,为害不浅”。
医论独到 师古创新立新知
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技术、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科病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与用药也发生了变化。古代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已被新四大要证“热、咳、喘、泻”所取代。故作为儿科医生要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古方古药,重新认识疾病医理,在总结古人理论基础上另辟新论,有所创新才能提高疗效。
肺系疾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王烈毕生致力于该类疾病的研究,对其病因病机、病理均有新论。“热因毒而起,无毒不起热”。小儿外感,由正气虚弱,感受外邪所致,而发热是由邪中之毒引起,所以治疗时应解毒治因,小儿咳嗽多为“肺热作祟”。现今临证肺热多见,同时可伴有食积内热。故可用钱乙之泻白散加减治之。王烈将肺炎喘嗽病程归为咳、喘、痰三个阶段。指出初期疗咳防喘,中期治喘防变,后期祛痰防延。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王烈于50年前曾诊治一暴喘患儿,但终因病情严重加之药物匮乏,回天乏术而死,其后即立志主攻本病,倾尽毕生精力专于小儿哮喘的研究。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与分析研究,进行了有关该病的发病情况调查、病因病机阐释、治法及系列方药研究、预防及预后评析等等,且总结出有关哮喘的独特理论,对本病的防治大有裨益。他提出了“哮喘之苗论”、“哮喘三期分治论”、“哮咳论”等创新理论,并在多年的治哮实践中,潜心研究哮喘证治,总结出该病治疗应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关系、调整脏腑功能的治则,将哮喘治法分为总治法与分治法,有效地缓解了病情,改善了预后,在防止小儿哮喘转为成人哮喘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治疗中,以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研究出治疗本病的系列方药,如小儿白贝止咳糖浆、小儿治哮灵、小儿肺热平等,均已获药物审批并应用于临床多年,疗效显著。另外,尚有多种院内制剂,如小儿抗毒灵、小儿抗炎灵、小儿哮咳喘、小儿消咳灵,外用药物如止咳膏、治哮膏等。此外,在其它疾病诊治方面亦有独到之处,例如以开胃法治疗小儿厌食、理胃养血法治疗小儿异食癖、行气血调阴阳治疗顽固性便秘等,与常理有异,疗效殊奇。
辨证辨病 独辟蹊径巧用药
王烈经常说:“治病之道,关键用药”。在临床实践中,他非常强调用药,常云“医者用药如将之用兵,主次分明,药味简洁,各明其职,方能中病”。他曾说:“药味数千,何能尽用,识其性而用者,十中不过一二”,因此宗儿科之圣钱乙,精方小剂治病,倡药味简洁,勿过繁杂。归纳出哮药六品、治脾八味。此外,在总结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他制定出68种协定处方,名曰“小品方”,味多在4种左右,简便、有效、易服,主张一药多用,使药尽其效,还可减轻病家负担。王烈古方发挥,选血府逐瘀汤加元胡治疗小儿血管痉挛性头痛、外伤性头痛,有血瘀表现者,效果明显。曾治一韩姓女孩,9岁,反复头痛2年。头部CT、脑电无异常,多方求治,用多种中西药物未效,仅服此方一个月即愈,家长连声称奇,感激不已。他创立多首效验之方,如治疗外感发热的解毒退热汤,壳梗汤止咳化痰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化痰方理痰汤,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实咳方与虚咳方,止咳平喘疗肺炎的肺炎方,治哮平喘的苏地止哮汤,调节免疫、防止哮喘反复的防哮汤,治疗厌食的开胃进食汤,在临床应用中均获良效。
王烈善于老药新用、一药多用。如,配伍用药罂粟壳止咳、止泻,疗效神奇;应用白茅根治疗小儿厌食证(胃热型),与常用药物比较,疗效显著提高;柴胡一味,用之退热、镇静、止肝胃之气郁结而致的胁脘诸痛、祛痰、疗咳、健胃、调气、除疟、解毒、抗痨、脱敏;黄芩用来治疗发热、咳嗽、喘嗽、哮喘、热痰之证。灵活配伍,随证变通,药有数味即可取效,如其所言“药不在多,中病方用”。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尤敬业
自1962年开始,王烈开始担任中医儿科临床课教师。他深知人民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坚持向老中医教师学习,听他们讲课,认真作听课笔记,精心研究别人教学经验。每次授课之前,教案经常是数易其稿,有的篇章甚至写十几遍,每堂课至少试讲两三遍,而且常常对着人体模型讲课,有时请别人听课,请他们帮助提出改进意见。他不仅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而且倡导医贵有恒、勤学不辍,深受学生欢迎。在任教的最初年代,学习有方,工作得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王烈特别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1963年,他带领学生到吉林市实习,和学生一起建立病房收治患者,以高度负责、良好医风和熟练的医疗技术治疗患儿,尤其抢救急重病儿收到成效,因而受到社会好评。在此期间,他和学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麻疹合并症,收到显著效果。之后师生总结经验写成《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68例报告》及《麻疹合并喉炎32例分析》,在吉林省第二届年会上报告,受到一致好评。通过实践,同学们更好的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习结束不久,王烈忽然患了臂丛神经炎,右上肢瘫痪了。虽然如此,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他没有休息,仍坚持上课,用左手写字,与学生同吃同住五十余天,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为医、为师的实践中,王烈认为,严谨为首要之重,“医不严,遗害病家而轻生命,师不严,误人子弟而难解惑”。他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学生。为了提高教学与医疗水平,他对实践中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观察、积累;一个疾病、一个疾病地分析综合;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归纳、概括。他特别能用从古代文献中涉猎来的理论知识和老中医的实践经验,结合个人的教学、医疗实际,进行总结、提高,并倡导:“知识和经验医学落实到笔头上”。教学初始几年,他便撰写了《中医儿科学补充教材》、《中医儿科证治实践》、《儿科临证手册》、《中医儿科学纲要》、《中药易知》、《古代儿科文献辑要》、《变蒸学说与生长发育》、《论钱乙学术成就》等论文40余篇。他以严谨的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数以千计的学生。学生评价王烈为“学习前人不倦,启迪后者不厌”,是学习的良师益友。1966年始,“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他也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挨批斗。尽管这样,他坚信教师的责任不容颠倒,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信念不容丢弃。他乐观地说:“心底无私,志向不移。”他坚持为学生讲课、辅导,有一次只有一个学生,他也坚持进行了授课。
为提高教学水平,王烈首先建议举办全国中医儿科师资班,倡导振兴儿科学术要从教学水平入手。在教学中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运用四段教学法,将讲授、阅读、讨论、总结结合为一体,有利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而使启发式教学有了新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王烈至今已为师50余年,深知教书育人对中医传承的重要,因此至今仍坚持培养学生与高徒,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病痛,亦使中医儿科后继有人。
天道酬勤 艰辛努力结硕果
多年来对事业不懈的努力与拼搏终于换来累累硕果。目前,王烈已出版婴童系列丛书18部,分别是《婴童医论》(1999年4月)、《婴童肺论》(2000年1月)、《婴童病案》(2000年10月)、《婴童哮论》(2001年3月)、《婴童金方》(2002年9月)、《婴童哮喘防治诠论(第一版)》(2002年11月)、《婴童医鉴》(2003年12月)、《婴童翼集》(2004年6月)、《婴童哮喘防治诠论(第二版)》(2004年8月)、《婴幼儿用药与配餐全书》(2009年02月)、《婴童1000金方》(2009月07月)、《婴童卮话》(2016年03月)、《婴童侧戢》(2016年10月)、《婴童释问》(2017年12月)《婴童医案》(2017年12月)、《婴童杂著》(2017年12月)、《婴童哮喘》(2018年01月)、《大国医·“小儿王”让孩子不再咳痰喘》(2018年10月)。在每年的中医儿科学会、中西医结合儿科分会及吉林省儿科学会上均有专论发表,并多次获评优秀论文。另外,撰写科普作品44篇,研制新药8种。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有云:“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王烈在工作与学习中时时以此鞭策自己,虽已耄耋之年,惟愿发挥余热,继续为中医儿科事业尽绵薄之力。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撰 稿:孙丽平
责任编辑:朱素亭
医疗咨询热线:0431-86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