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骗局》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罗振宇的骗局》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前两天我们基于《罗振宇的骗局》撰写了一篇《解读《罗振宇的骗局》背后的逻辑。》的文章,
有位网友希望我们对学校教育、电视节目和“得到APP”之间的差异进行论述一下。
这位网友有三个问题:
第一、有用还是没有用,
第二、有什么不同,
第三、能不能获得知识。
基于这三个维度,以下是我们的思考。
不管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百家讲坛,
或者是去“得到APP”听专家分享,
都不能说有用或者说无用,
只能说有多有用,
说白了,就是学习效率问题。
学习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第二个是知识的正确性、匹配性和完整性。
《罗振宇的骗局》的作者是以知识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基调。
以这个为中心思想展开来诉说,
两个从知识完整性来说,
学校的知识一定优于电视台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的优于“得到APP”。
当然,从正确性来说,
也是这个逻辑。
但是,从匹配度来说,
“得到APP”的知识要比百家讲坛的更匹配订阅读者,
百家讲坛比学校课堂的给匹配社会一些。
从学习者的维度来说,
学习能力强的人本来知识框架就扎实,
这种人需要的不是新知识,
而是不一样的思维角度或者是思维维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
“得到APP”的知识更加适合订阅者,
因为,“得到APP”的定位是商业人士。
不是普通大众需求,
而学校课堂和百家讲坛更匹配大众。
以上是从各个维度的解答,
解释了前面两个疑问。
关于能不能学到知识的来看,
答案是肯定的,
“得到APP”是可以学到知识。
以我们观察的情况来看,
得到上有三种知识,
一种是观点,
一种是做法,
一种是信息。
观点除了给你一个思维提示,
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做法就不同。
做法都是别人实干出来的经验。
遗憾的是,
得到分享的绝大部分是观点,
做法实在太少。
信息是比较好的知识,
如果不带观点就不会误导他人。
遗憾的是,
得到提供的信息都是带着大量的观点。
观点必然是片面的,
依据观点的道理也必然是错误百出。
当然,能不能分清楚:信息、观点、做法那就另当别论,
分辨力属于学习力的一部分。
需要训练才具备。
凡是能力,没有说明白了就获得了。
都是要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训练是唯一的提升捷径。
其实知识也是一样,
知道了不代表懂了,
懂了了不代表明白。
知识不能理解就不能应用,
学不会不仅仅是知识提供者的问题,
绝大部分都是学习知识的人知识理解力不足所致。
古人说“窥一斑而知全豹”。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
从片面的知识信息推理出完整的知识,
从现象级的信息推理出事实的规律,
这都是描述一个人的学习力。
所以说,学习力强的人并不怕信息的片面性。
当然,“得到APP”不能适合所有人。
比较适合有比较强学习力的人,
比较适合有独立思考的人,
比较适合有自己稳固思想的人。
当然就不太适合《罗振宇的骗局》上描述的那种以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而“一学就慧”和“知识力”的训练方法更适合。
特别提醒:
一、本头条号是知识力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知识力只分享脑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
主要集中在:悟性提升、理解力提高、学习力倍增上。
二、文章内容基于两个方向撰写,
一个是脑科技的理论概念和理论逻辑,
一个是网友的留言评论涉及到的新角度或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