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湖北省委书记,后官至副总理,三峡工程推动者,活到了76岁
他曾任湖北省委书记,后官至副总理,三峡工程推动者,活到了76岁
三峡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宏伟、浩大的工程之一,其兼有治理水患、发电、蓄水等作用,为长江流域的居民带来了数不尽的益处。但在上世纪90年代,建设三峡工程的议案刚被提出来的时候,遭受了诸多非议,很多人都不看好它,认为它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多亏了一位同志上下奔走呼告,极力推动,方才让三峡工程由纸面落于实处,他就是王任重。
王任重是河北人,1917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虽然囊中羞涩,但还是咬牙借钱凑学费将他送进学堂读书。上中学时,王任重通过同学介绍,加入共青团,开始从事革命工作。七七事变爆发后,王任重被党组织委派到延安中央党校进修,次年被遣往冀南军区党委工作。
此后十余年,王任重一直在河北尽心尽力工作,为抗战、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他被调到武汉任市委第一书记,2年后,37岁的他晋升为湖北省委书记。同年11月,毛爷爷与刘少奇同志一道来到武汉考察,王任重全程陪同。
这天临近中午,王任重问毛爷爷午饭想吃什么,毛爷爷表示自己远道而来是客,听从他的安排。到了饭点,毛爷爷一行人回到招待所,王任重立即命人端上来几盘饺子充饥。饭菜虽然简单,但毛爷爷却很高兴,他盛赞王任重节俭朴实,没有骄奢淫逸的风气。
饭后,毛爷爷去午休了,秘书突然找到王任重,提醒他毛爷爷和刘少奇是湖南人,不太习惯吃面食,所以中午没有吃饱,下次安排伙食的时候,还是尽量要以米饭炒菜为主,多加些辣椒。王任重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教条”的错误,没有考虑到毛爷爷的个人生活习惯,于是晚饭的时候,就让厨房做了四菜一汤,并由此定下规矩,往后省委招待中央来的干部,就按四菜一汤办,要是有外宾,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菜肴。
湖北地处长江的重要流段,因为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就会受到水灾困扰。1954年4月至7月,整个鄂地连降暴雨,长江水位瞬间暴涨至近30米,已经与堤坝持平,洪灾一触即发!湖北省委立即发布灾害预警,动员大量军警和社会群众,抗洪防灾,同时又向邻近的各省市求援。
很快,党中央便向湖北派遣了众多气象、水利专家,指导王任重开闸泄洪,加固堤坝,山西则派遣了一辆发电列车去武汉,保证党政机关单位有电可用,陕西、安徽、河南更是紧急援助大量的食品、药品、抽水机等物资,帮助鄂地度过了此次危机。
事后,王任重总结了相关经验教训,认为应当在湖北境内修筑一座水坝,调洪蓄水,削减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毛爷爷与周总理也正有此意,于是三峡工程便应运而生。1958年,周总理亲自来到湖北考察长江的水文情况,返回党中央后,立即召集水利部、工程部相关负责人商讨在长江上修筑拦水大坝的可行性。
工程部认为,此工程耗费巨大,技术难度太高,以当下中国的建筑水平,恐怕难以独立完成,需要外国支持。一些生物领域的学者也担心,拦水大坝建成之后,会对长江里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一些生物很有可能因此灭绝。
此后数十年间,围绕着三峡工程,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证,开工时间也一拖再拖。在此期间,王任重的职位几经变动,他先是被调到陕西任省委第一书记,后又被调入国务院任副总理,虽然没有分管水利,但他一直对三峡工程的进度十分关心,他曾几次参加有关三峡工程的论证会,极力推动其落到实处。
终于,在1992年的人大会议上,三峡工程获得通过,开工日期定在了1994年。但王任重看不到这一切了,他在1992年3月突发恶疾去世,享年76岁。临终前,他叮嘱家人,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拦水大坝的选址处,他要亲眼看着长江被驯服,湖北两岸的百姓再也不会遭受洪灾困扰!
从长远来看,三峡工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从2009年竣工以来,长江中下段的洪灾销声匿迹,老百姓再也不担心长江“发怒”了,除此之外,三峡还有巨大的经济作用,每年为财政创造大笔收入。这证明了王任重的眼光是独到且正确的,他用半辈子的努力,造福了长江流域亿万百姓,他是一位好同志、好干部,让我们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