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没良心炮”:其威力或许没你想的那么厉害
传说中的“没良心炮”:其威力或许没你想的那么厉害
相信很多人从一些战争电影中看到这样一个武器,在地里埋着一个油桶,然后不断发射出炸药包,炸的敌人屁滚尿流,堪称无敌的存在,尤其是《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两部电影,将这个武器描写的非常强力。
影视剧中的形象
除了电影以外,一些穿越小说也会自制这个武器,在冷兵器时代称雄,从而一统天下,这个武器就是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的飞雷桶,俗称“没良心炮”。
“没良心炮”的来源
“没良心炮”的最先使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广泛应用于解放战争,据说发明“没良心炮”的人是东北军出身的工兵连连长聂佩璋,至于如何发明的其实也没有太多的说明,或许是他带领着一批指战员再战斗中摸索出来的,进而推广到全军。
博物馆展示的“没良心炮”
虽然抗战获得了胜利,但是我军还是缺乏大型的攻城利器,一些敌人的坚固防御设施只能靠爆破队带领炸药包前去爆破,这种方法不仅牺牲大,而且所需时间长,因此为了解决炸毁敌人防御设施,很多指战员再战斗中开始摸索,采用非人力的方法投送炸药包,这样“没良心炮”就此诞生。
装填作业
“没良心炮”的运用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简单地在地上挖个倾斜着的类似于桶装的深坑,在坑底放着黑火药,以便于推送炸药包,当点燃黑火药后,火药爆炸的推力将炸药包抛射到目标地点然后引爆即可。
电影中的场景
不过这个方法实在太简陋了,对挖坑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严格的坑壁直径、存放弹药的容积以及倾斜的角度等等,导致轰炸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后来才开始使用直径和容积已经固定的铁皮桶或者木桶,由此诞生了飞雷桶。
飞雷桶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铁皮桶,发射药、隔离板以及炸药包
没良心炮图解
铁皮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炸药包提供简单的导向作用,类似于迫击炮的炮筒等等;
发射药:为炸药包提供发射的动力;
隔离板:将发射药和炸药包隔离开,其实就是一块圆形的模板,下面放发射药,上面发炸药包,一旦发射药被点燃,则推动隔离板,通过隔离板推送炸药包,有时候会放一些湿土代替隔离板,效果是一样的;
炸药包:炸药包就是普通的炸药包,但是和大家想象中的方方正正的炸药包不同,“没良心炮”用的是圆形的炸药包,只有截面是圆形的,才可以很好的密封火药的气体,最大限度的利用发射药的动力,才能更好的抛射出去,因此一些电影中采用方形的炸药包是错误的,用方形的炸药包抛射距离非常短,没啥效果。
圆形炸药包
因为使用的铁皮桶不一样,因此发射的炸药包也不太一样,少的十公斤左右,大的则有二十公斤,最大的射程可以达到300米左右,但是在150米以内杀伤力比较一般,因此用“没良心炮”的主要打击对象就是敌人的各种堡垒、铁丝网以及其他防御设施等等,如果敌人在进攻,则无法产生足够的杀敌效果。
“没良心炮”的发射
目前博物馆中有很多“没良心炮”的展示,很多人误以为在实际使用中就是如此的,其实这只是用来给人看的摆设,绝对不是作战的时候的样子。
方形炸药包是错误的
因为弹药的发射需要很强的后坐力,“没良心炮”本来就是靠着薄薄的铁皮,因此如果空着桶底,没有丝毫的反后坐力,那么被炸得只能是附近几十米的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的指战员们借鉴了一战的时候英军李文斯炮深埋地下的发射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发射的时候后坐力的问题。
一战时期李文斯炮使用场景
于是正常使用的“没良心炮”都是桶身大部分都斜埋入地下,将桶的外侧与坑壁之间的缝隙用土填牢了,以此来接着大地的来吸收发射药产生的重压和后坐,提高安全系数。
正确的使用方法
所以电影《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中的“没良心炮”的发射都是错误的,纯属导演和编剧没有认真的研究。
完全错误的使用方法
为什么“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
很多人都在说“没良心炮”在解放战争中多么的厉害,威力如何强大,炸得敌人鬼哭狼嚎,不可否认的是“没良心炮”的确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因为很多缺点,导致“没良心炮”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存在。
缺点一:费时的操作
“没良心炮”的发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进行细致和繁琐的挖土工作,并且这种挖土工作还需要专门训练的工兵来完成,需要仔细的考虑的挖坑的角度,发射药的多少,炸药包的重量,导火线的长度和延时等等,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影响打击的效果。
比如斜坑角度是根据打击目标的距离进行挖,如果挖的角度不对,那么目标要么太近,要么太远,完成不了打击的效果。
使用前需要深埋起来
不仅如此,挖好坑之后,还要计算装药量、导火线的长短,隔离板的装填,炸药包的装填,都需要仔细地完成。
缺点二:缺乏有效的精度
因为当时的技术的限制,我们很多的黑火药都是土法制造的,因此性能上不能保证一致,这就导致了即便是你计算好了所有,挖好了所需的坑道,但是炸药打出去可能打远了,也可能打近了。
解放战争时期
同时炸药包方面也是纯人工捆扎,外形上难以规范,前面说了,“没良心炮”装填所需要圆形的炸药包,与桶的契合度难以保证,这就导致发射过程中不仅不能保证所需要的飞行轨迹,而且影响最终的射击精度,加上操作者的难免有的偏差,最终导致发射的偏差非常的大。
缺点三:适用面窄
因为“没良心炮”需要的发射准备特别费工夫,注定了他只能用于进攻敌人不能移动的堡垒、铁丝网等防御设施,因此在防御作战的时候根本指望不上。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敌军的防御体系早已不是原先单纯的一道防线了,而是有着很多道的战略纵深,因此如果用“没良心炮”来进攻,需要一层一层的突破敌人的防线,为什么不能一次性解决?因为前面说“没良心炮”的精度和距离问题,注定了利用“没良心炮”只能一道一道地推进。
缺点四:缺乏一定的安全系数
因为“没良心炮”的有效射程不长,只能在敌人阵地前两百米作用进行作业,在进行布置的时候,由于时间长,兵力多且需要不断挖坑,不能经常变换位置进行躲避,因此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谷子地的用法太过想当然
同时由于距离短,敌人的掷弹筒也很容易打进来,加上敌人不仅仅有掷弹筒,还有其他武器,打进来还会引爆手中的炸药包,这样一来,在挖埋得时候很容易被敌人进攻,除非敌人龟缩着不出来。
缺点五:容错性比较低
在操作“没良心炮”的时候,因为失误而造成自身伤亡得例子屡见不鲜,“没良心炮”最主要采用人工点火得方式进行点燃,有时候会出现点燃了发射药得导火线也点燃了炸药包导火索;有时候发射药的导火线失灵了但是炸药包的导火线没有失灵,导致炸药包没飞出去在自己阵地上炸了,这是当年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当时因“没良心炮”自爆而造成的伤亡比其他任何兵种都多,这也是解放战争后几乎不会使用的原因。
总结
“没良心炮”的诞生是因为我军当时缺少强大的攻坚利器而不得已使用的土办法,单纯的只是用来抛射炸药包炸毁敌人的防御设施,没有传闻中的那么神,也没有传说中的威力那么大,到了后期的时候,我军靠着缴获敌人的火炮完成了对敌人的火力压制,最终“没良心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最终退出了战场,至今我们依旧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它们。
《智取威虎山》中的没良心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