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低调——独具特色的呼和浩特优势和搞不明白名字的由来
呼和浩特的低调——独具特色的呼和浩特优势和搞不明白名字的由来
青城历史聊斋 深挖家乡历史趣事,古今史事,继往开来
说到呼和浩特,很多国人都感到陌生和遥远,呼和浩特,蒙古语“青色的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朝朝廷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第二年,1572年,在明朝的帮助下,一座年轻的草原城市“库库和屯”拔地而起,明廷赐名“归化”城。
1735年,清政府在归化城东北5里处,新建一座驻防城,于1739年(乾隆四年)竣工。建成后,清政府调陕西右玉“建威将军”来此驻防,改称绥远将军,故定城名为“绥远城”。意为“绥靖远方”。
1912年,民国政府将道、厅改为县。1913年,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与山西分治,并将归化与绥远二城合并为“归绥县”。1929年,改“绥远特别行政区”为“绥远省”,以归绥县为绥远省省会。
1937年被日寇占领后改名“厚和特别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设立“归绥市”。
195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恢复呼和浩特的历史名称。
从1752年的“库库和屯”到1954年的“呼和浩特”,它们都是一个意思“青色的城”。
200多年的轮回,呼和浩特既年轻,又古老!
这座城市地处阴山南麓,黄河北岸,具有“不高不低、不冷不热、不远不近、不大不小”的四大优势。
不高不低:呼市平均海拔1000米,正处在最适于人类居住的黄金海拔区,不少专家认为这样的海拔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最能够释放人类最原始、最本真激情的理想之地。
不冷不热:呼和浩特的年平均气温就是10度左右,冷的时候零下15度,热的时候也才30度,即使在每年最热的七八月份,只要不是太阳直射,都会感觉很凉爽,白天基本不用开空调,晚上有时还要盖被子,绝对是夏天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不远不近:呼和浩特在大家心目中心理距离可能很遥远,但事实上它处在华北板块,是除石家庄和济南之外距离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两个城市如果距离太远,城市间的聚合作用就难以发挥,太近又容易产生虹吸效应,所以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角度看,呼和浩特和北京的空间距离正可谓是不远不近恰到好处。
不大不小: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一般情况下人口规模在100万到400万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因为人口太少规模集聚效应就不容易发挥,人口太多城市病又难以避免,而呼和浩特整个市域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345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不多见的理想之地。可以说,在全国687个城市的大范围内,同时兼具这四大独特优势的只有呼和浩特。
——节选自“2021中国品牌节第十五届年会,开幕式上,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浩雷作呼和浩特市特色产业推介。”
这座史书上从秦汉年间就屡屡出现的地方,千百年来南下,北上,东联,西拓,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云中古城到两汉年间呼市郊区和盛乐古城的若干古城,无一不诉说着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战争,和亲,融合,刀与火不断交融,写就了北疆文化融合特色。
万部华严经塔傲然耸立,金刚座舍利宝塔蛰伏城中,伊克图召香火袅袅,席力图召晨钟暮鼓,清真大寺唱经嘹亮,一座令人心静欢喜的城市。
漫步在晚秋的呼市街头,华灯初上,大街两旁的大树树叶簌簌而落,踩在黄绿相间的落叶上沙沙作响,没有了盛夏夜市的烧烤喧嚣,只剩下快速驰过的汽车,秋收冬藏,一季有一季的魅力,属于呼和浩特的深秋是一种安静欢喜,让我们静静体验呼和浩特的秋,不负光阴不负卿,只生欢喜不胜愁,尽享青城清欢,邂逅醉美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