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过?翻开史书,让我们寻找答案
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过?翻开史书,让我们寻找答案
盗墓文化最近30年在流行文化中逐渐兴起,美国拍摄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古墓丽影》系列、《国家宝藏》系列电影,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古墓世界。主人公一般不是为了钱财而参与探险,却往往在探险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开一道道谜题,最后将埋葬在地下的财富奉献世界。
国内这几年盗墓文学此起彼伏,主要是《鬼吹灯》系列和《老九门》系列大行其道,而且分别拍摄了影视作品。其中《鬼吹灯》的几部影视作品票房口碑皆佳,更在社会广泛层面引起轰动效应。
寻龙诀
在《鬼吹灯》系列中,主人公胡八一是一名摸金校尉的后代。而相传,这摸金校尉是三国时期曹操设立的官职,主要是勘探挖掘坟墓,取出墓中财物充作军饷,那这一段历史究竟是真是假呢?今天我们就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浅析。
正史的记载
目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摸金校尉的记载,但是民间对于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传说就很普遍了。而唯一将曹操和盗墓牵扯在一起的古代文献,是出于陈琳所作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文中指责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其中还专门提及曹操发掘梁孝王陵墓之事:“……而操帅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曹操
后世对于这篇檄文的真伪一直存在很多看法,很多人认为陈琳构陷曹操盗墓,以期诋毁曹操的人格,使袁绍的发动的战争更加正义。但是,在汉代,盗墓本来就蔚然成风,许多皇家成员都有这种劣行,诋毁曹操的办法还有更多更强更有破坏性的,为什么单单就指向盗墓?恐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曹操确实有过这样的作为。
其实在陈琳写这篇檄文之前五年,董卓在洛阳和长安烧杀抢掠,不仅活人是民不聊生,死人的墓室一样被强盗一空。西凉军以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维持了很多年,可见,盗墓以充实军饷的行为是当时地方军阀一直采用的政策之一。毕竟,等到国富民强供养军队,这个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而部队如果拿不到军饷随时可能哗变,这都是军阀们无法接受的。
董卓和吕布
曹操的需要
曹操起势的时候,虽说有些家底,但是是经不起常年的消耗的,在曹操的面前无疑出现了两个选择:要么横征暴敛维持自己的武装,要么就是等民生修养恢复来养活自己的军队,前面那条路是饮鸩止渴,之前董卓势力的消亡是最好的提醒,可是后面那条路听起来正确,但是在当时那个乱世,哪里会有那么长一段太平日子给你休养生息?北方战事从不曾停息,袁家兄弟的势力夹击着曹操,特别是袁绍,实力远远强于自己,没有军饷就意味着毁灭!在暴政和仁政两条路都被堵死之后,选择到死人那里去讨要钱财不外乎是最可行的一条道路。
摸金三人组
在汉末那个乱世,相对于道德,生存才是更为重要的。如果只有通过盗墓才能维持军队的运行,那曹操又什么理由拒绝呢?难道真的要去横征暴敛?或是坐以待毙?事实上,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行为只在官渡之战前发生,因为官渡之战后,北方得到了大致的统一,中国最富饶的土地都已经在曹操的治下,面对这样的体量,此时盗墓所得的钱银也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发丘和摸金才有了从历史上彻底消失的条件。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将盗墓人员编入体制内,也可以使这种不那么体面的事情被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曹操用盗墓所得充实军饷,是乱世生存的一种无奈,但是他设置一定制度,让这种有悖于道德伦理的事情不曾泛滥,却是乱世生存的一种智慧。所以,我觉得在这个事情对于曹操的减分是有限的,甚至深入理解的话,还会加分。在铁与血的乱世,坚守所谓道德的结果,除了亡国灭种不可能有其他。
陈乔恩,可以爱
至于我们现在盗墓的小说电影,我想大家还是娱乐娱乐就好,倒斗下墓,真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干的事儿,有些东西,埋在地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