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板桥水库溃坝事件,满地都是死麻雀,郑州成了大饼馒头的世界
75年板桥水库溃坝事件,满地都是死麻雀,郑州成了大饼馒头的世界
75年板桥水库溃坝事件,满地都是死麻雀,郑州成了大饼馒头的世界
1975年8月的一个雨夜,河南驻马店板桥水库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大坝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水库管理人员和当地驻军焦急万分,却求援无门。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平常的暴雨,竟会演变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惨烈的水灾之一,造成数十万人伤亡。
【天降馒头,八方支援】
“轰隆隆”的马达声划破寂静的天空,一架架运输机在低空盘旋。舱门打开,白花花的馒头如雪片般飘落。地面上,饥肠辘辘的灾民争相奔跑,伸手去接这从天而降的救命粮。这场景,宛如末日中的一线生机。
这是1975年8月的河南,一场特大洪灾刚刚过去。郑州市俨然成了个“大饼馒头”加工厂,家家户户都在赶制干粮。那些飞机空投的食物,被灾民亲切地称作“天馍”。谁能想到,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馒头,此刻竟成了比黄金还珍贵的救命符。
【洪水滔天,生灵涂炭】
就在几天前,这片土地还是另一番光景。8月8日凌晨,板桥水库大坝轰然溃决。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以每秒6米的速度狂奔而下。短短6小时,就倾泻了7亿立方米的洪水,把下游变成了一片汪洋。
更要命的是,板桥水库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石漫滩、田岗等多座水库也跟着溃坝,河道决堤2180处,涵洞冲毁416座。洪水一路狂奔,从河南直冲到安徽,把临泉县城都给淹了。
灾难现场简直惨不忍睹。铁轨被扭成了麻花,几十吨重的油罐被冲出几十公里。房子、树木、庄稼,全都被连根拔起。放眼望去,到处是汪洋一片。幸存的村民挤在高处,有的爬上树梢,有的站在房顶,苦苦求生。
【山雨欲来风满楼】
其实,这场灾难的阴云早在几天前就开始酝酿。8月5日凌晨,板桥水库的水位开始蹿升。管理局的同志们坐不住了,赶紧给防汛指挥部打电话报信。谁知道对方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回应。
7号下午,暴雨把通讯线路都给淹了,水库彻底与外界失联。眼看着大坝撑不住了,当地驻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一遍遍往上级发电报,请求派飞机来炸开溢洪道。可惜石沉大海,半点动静都没有。
8号凌晨,情况愈发危急。通讯兵冒着被雷劈的风险,爬上屋顶架设电台,又发了一封电报。有人甚至想出了用盆往外泼水的馊主意。你说说,这不是杯水车薪吗?
【板桥水库,命运多舛】
说起板桥水库的身世,那可真是一波三折。它是1951年建成的,几万农民伯伯扛着锄头铁锹,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起了这座大坝。别看它长得不咋地,可是集防洪、供水、灌溉、养鱼、发电于一身,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全能选手”。
才建好没几年,这座水库就闹起了“内伤”。大坝上出现了裂缝,输水洞也跟着起哄,裂了一道又一道。1956年,当地政府又组织人手给它“整容”,这才勉强撑了下去。
谁料到,1975年的那个夏天,老天爷跟板桥水库开了个天大的玩笑。8月初,一个不速之客——台风“妮娜”闯进了中原腹地。这位“妮娜”小姐脾气可不小,一路横冲直撞,把暴雨往河南一倒,整整下了三天三夜。
【水患之地,河患之州】
其实,河南这地方,从古到今就没消停过。“九年一大旱,十年一大涝”,这话一点不假。黄河、淮河这两条大河横贯而过,一不小心就给老百姓添堵。尤其是淮河,那可真是个“刺头”。平常看着挺老实,一到雨季就翻脸不认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弄得沿岸百姓苦不堪言。
1950年夏天,淮河又闹脾气了。暴雨连下半个月,河水决堤泛滥,把安徽和河南交界地区搞得一塌糊涂。毛主席知道后,当即拍板“一定要修好淮河!”说干就干,300多万民工和1万多工程师立马上阵,修大坝,挖河道,建水库,搞得热火朝天。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股“左”的风刮了起来。大家都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水利工程也跟着一窝蜂上马。技术不成熟?没关系!人多力量大嘛!就这样,不少水库虽然建起来了,可质量嘛,啧啧,实在不敢恭维。这不,埋下了1975年那场灾难的祸根。
【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经过这次惨痛教训,人们痛定思痛,决心重建板桥水库。1986年底,新的板桥水库开工建设,1993年终于竣工。这回可不一样了,不仅防洪能力大大增强,还能灌溉、发电、养殖、供水,简直是全能冠军。
今天的板桥水库,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福音。它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为当地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人说,这场灾难虽然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相处。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上的一堂生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