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漠不关心、后知后觉:让日本顺利控制钓鱼岛,中国失去先机

他的漠不关心、后知后觉:让日本顺利控制钓鱼岛,中国失去先机

近年来,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的摩擦不断升级。今天我们来深入揭示有关争端的新细节,可能有助于了解争端的历史根源和来龙去脉。

中国钓鱼岛

钓鱼岛,又称尖阁诸岛,自古以来一直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末日本声称对这些无人居住的岛屿拥有主权。1971年,美国根据《冲绳归还协议》确认了日本的主权主张。

中国一直密切关注钓鱼岛问题。许多中国人把这些岛屿视为中国历史失败的象征,由此导致了中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的紧张局势。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翟翔教授的最新研究,推翻了有关这些岛屿历史的广泛接受的叙述。翟教授说,他的研究结果取自最近解密的蒋介石日记,可能有助于了解冲突的始末。

蒋介石于1927年至1949年统治中国,并于1949年至1975年掌控台湾。据称,他对钓鱼岛的命运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这被视为这些岛屿未能重新回到中国控制下的真正原因。翟教授认为,学术界没有充分关注到蒋介石在决定钓鱼岛命运方面的关键作用。

钓鱼岛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

这些岛屿虽然很小,但它们是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它们的所有权代表着影响力和安全。争端的解决将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因为中国人用钓鱼岛的地位用于评估中国的成功。中央应解决钓鱼岛争端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因此,中央不断面临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及争端。

从实用角度上看,20世纪70年代,在那里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而这些岛屿可以帮助满足这些需求。

开罗会议

蒋介石为何对它们漠不关心、不闻不问?

首先,蒋介石在1943年开罗会议(与罗斯福、丘吉尔)召开前夕认识到,中国对冲绳的主权主张可能会引起美国对中国扩张主义的担忧。因此,他在冲绳问题上变得小心谨慎,不再主动。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蒋介石必须优先考虑打内战。当他输掉那场战争后,他集中精力保护自己在台湾的根据地,并计划从那里重整旗鼓,对中国大陆发起反攻。蒋介石对这些任务的全神贯注可能使他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冲绳。

第三,虽然蒋介石在开罗向罗斯福提出了让冲绳由美国和中国共同管理的建议,但美国独立管理冲绳对他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1952年美国向蒋介石保证美国不支持将琉球(冲绳)归还给日本后,他更加放心了。

最后,蒋介石不相信美国会轻而易举地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冲绳归还给日本。直到肯尼迪政府宣布美国打算将冲绳归还日本后,蒋介石这时才变得更加关注此事。

蒋介石

此后蒋本人开始研究相关历史。1967年初,他读到一本有关琉球王国历史的书。他立即后悔没有早点读到它。他在日记中写道,他对琉球与中国的朝贡关系及其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故事缺乏了解,导致他“失去了收复琉球的绝佳机会”。他所说的机会就是开罗会议。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在 20世纪60年代的转变可能是受到了历史书的影响。

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罗斯福、丘吉尔、美国国务赫尔、英国外交部长艾登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同意将冲绳在二战后归还中国。中国与主要盟友在冲绳问题上,蒋介石似乎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批准。

《波茨坦公告》划定了战后日本的领土,并授予日本“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和我们确定的其他小岛屿”。读了蒋介石的文件,得出了与他晚年相同的结论:琉球和钓鱼岛属于宣言所指的小岛。

尽管日本控制钓鱼岛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日本不断引起中国的反感,失去了中国这个朋友,以及引发了不快的历史记忆。而真正了解钓鱼岛的历史背景,才是解决这个“两败俱伤”的局面的关键。

实际控制者的问题并不等同于归属问题,中国对钓鱼岛领土主权的立场是坚定的且不会放弃。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不仅关乎领土,也关乎中国海洋权益和国家尊严。只有保持冷静、应对灵活、耐心而持续地对外交涉和宣传,我们才有可能收回钓鱼岛的领土。

同类推荐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