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的前世今生
芭茅的前世今生
今天在百度上查了一下“芭茅”这种植物,居然被评为十大恶毒野草之一,真是“骇人听闻了”。在下方链接里,好多人都在询问如何清除芭茅。有回答火烧然后刨根的,也有回答用高浓度除草剂的……。总之,现在人们都在讨论如何将它覆灭,永不重生。
而对于我,芭茅今天如此命运实在是有太多伤感。城里的人们也许对芭茅太过陌生,可对于七零后的我来说,和芭茅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70年代,从我开始懂事起,就知道农村除了缺吃的,还缺烧的。满山遍野光秃秃的,那时老百姓做饭和煮牲口食料都烧不起煤炭。他们烧完地上的草,烧树上的叶,烧完树枝烧树干。满山去捡柴禾基本上是每家每户每天的必须劳动。
这时外地有亲戚朋友的人家,引进了芭茅。人们互相引种,田边地角能种上的都种上了,从此芭茅在川渝大地遍地开花。
芭茅的再生能力和繁殖能力都很强。一到夏天,头顶的白花花的种子,被风一吹飘飘扬扬,落地就生根发芽。人们在夏冬两季把芭茅砍回家,堆在院坝里,靠在屋檐下,从此再也不愁没柴烧了。人们为了呵护芭茅的成长,每次只砍长大了的茎干,小心翼翼的害怕踩坏了嫩芽。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人口越来越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是烧清洁能源了。芭茅已经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他强悍的生存能力,却变成了侵略。有他的地方,树难以存活,经济作物更无法生长。更让人头疼的是,他干枯了的茎和叶很容易着火。成了森林火灾的助燃剂。
一个物种,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忍受着人们一茬一茬的砍伐,却顽强的滋长,温暖了千家万户。现在时代进步了,他又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甚至成了农村发展的绊脚石。人们在清除芭茅的时候,是否念到他过去的功劳,给他留下一席之地。留下一道风景,一点念想,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