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宝带桥
苏州宝带桥
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孔五十三易疏泄,涨痕犹见与桥平。
这首诗是当年乾隆皇帝游览苏州,从苏州阊门坐船到此,当时春风和煦,碧波荡漾,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看到我身后的宝带桥,叹为观止,留此佳句。
宝带桥位于苏州市长桥街道,该桥在东方大道与吴东路交界处,起于大运河,上跨玳玳河水道,终至澹台湖,宝带桥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的古桥之一,历经一千二百多年,与河北赵州安济桥、四川都江堰珠浦桥、广西三江程阳桥,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
宝带桥始建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宝带桥由时任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筹措建桥资金时,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宝带桥竣工投入使用;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似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宝带桥维持了400多年后坍圯,现在的宝带桥是明正统年间重建的,形制与规模多基本沿袭至今;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军戈登驾舰攻打苏州,军舰航行受阻,拆去宝带桥桥中间大孔,酿成南面26孔连续倒塌之惨状。抗战时期,南端6孔被日军炸毁。
1956年,宝带桥修葺恢复旧观,桥拱照原式样用花岗石砌成,桥面和两端桥堍也照原式样进行了修缮,并把坠入河中的4只石狮打捞出来,安装就位。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又拨款维修宝带桥。
宝带桥南北端各有一对青石狮子,桥面宽阔平坦,桥梁全长316.8米,宽4.1米,北端还有一座四出碑亭和一座五级八面石塔。石塔高四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塔檐塔刹均以石块刻成。每级八面,各设佛龛,龛内镌刻有佛像。
长桥桥门五十三,叶叶归舟荡秋水,全桥构造复杂而又结构轻盈,风格壮丽,奇巧多姿,成为江南名胜,宝带桥最有特色是是中间那五十三个桥孔,据说中秋月圆之夜,每个桥孔中各有一轮明月,像一串珍珠,宛若人间仙境。其中三孔联拱特别高,以通大船,两旁各拱路面逐渐下降,形成弓形弧线。石桥正中有朵石刻的莲花饰物,桥面上条石不少有规格的孔,应该是建桥时留下的痕迹。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
这旁边还有座小小的的庙宇,是为纪念孔子七十二门生之一的瞻台灭明所修建的,称“澹台子祠”。澹台灭明春秋战国人,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据说他曾居住于此,当时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外貌丑陋认为其才能有限,未曾想他游学到吴地,门徒众多并成为儒学在南方很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后来很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成为此成语的典故,澹台湖也因此得名。
2001年6月,宝带桥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宝带桥是其中的重要遗产点之一。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宝带桥北侧现在还有一个小型的古码头。不管是北上进京城赶考的文人,或者南下杭州经商的客船,他们一定在这里驻足,亲朋好友、知心爱人、红颜知己都在这个亭子送别梦想,来年又在这里等待希望,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望尽天涯路,山长水阔知何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运输方式日新月异的发展。本来是交通要道的宝带桥早不具往昔的荣耀,如同桥下的大运河,曾经作为南北方之间的交通要道,特别是明清作为官粮的漕运之路,如今也风光不在,偶尔经过的简易船只更增添了一份凄凉的感觉。宝带桥宠辱不惊,历经沧桑,见证外国列强侵我中华的百年屈辱,饱受战火的洗礼。站在桥的中央,眺望与宝带桥遥相呼应的京沪高铁,井然有序的列车或东或西疾驰而过,今天的宝带桥如同东方之门前腾飞的巨龙,煜煜生辉,看尽繁华,苏州的城市日新月异,经济突飞猛进,一次又一次的惊艳世界,宝带桥依旧静默如初,安之若素。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