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代表
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代表
记录者平台山西讯(文艺记录者 靳春华 杨文良 穆红梅)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套皮影,一块白布,夜幕低垂时,二胡悠悠,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
皮影戏形象夸张,人物画稿通常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皮影人物由头、臂、手、身等8个部分组成,经过选皮、画稿、镂刻、敷彩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过程极为复杂。这一古老的技艺,以灵活精湛的艺术形式,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以民间传说、演义、神话故事为题材,颂扬英雄人物事迹、讽刺社会现实、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传播正能量,曾经一度风靡在乡间地头,曾经雅俗共赏脍炙人口,曾经万人空巷,曾经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皮影艺术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入乡随俗,衍生出很多流派。赤峰阿旗皮影艺术早年师从于唐山滦州皮影,传承过程中也做了移风易俗的演变。
康钢,1968年出生,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中共党员。现任北京玩具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协会会员、中视频道书画院院士;赤峰市阿旗皮影艺术团团长;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德康传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赤峰市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多次应邀参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并获奖。被文化部相关部门授于“弘扬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先进个人。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宣传。其作品被国家相关部门及国外相关机构收藏
康钢从小在爷爷的影响下学习皮影,成立了自己的皮影戏团,用自己的力量坚守着一方皮影文化的传承,在大环境皮影戏式微的条件下,康钢的皮影戏团仍然坚持制作皮影人、编排剧目、抄写影卷、还专门买了一辆流动演出车,用传统艺术为百姓带去欢乐。
康钢说,“我没有太大的能力做更大的事,做我能做的,脚踏实地干好这个小事。我希望青年人可以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关注皮影戏,关注我们。”
康钢的父亲是个木匠,他十二岁那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匠手艺,做木工的功底为他此后刻精细的驴皮影打下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正是皮影戏的黄金时代,尤其在农村,逢年过节必有皮影戏班被请去唱戏,"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说的就是皮影戏的神奇。看的多了,康钢开始对皮影戏着迷,竟慢慢学会了拉四胡影戏调韵。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近年电影、KTV等娱乐项目的兴起,皮影戏逐渐被人遗忘。康钢不忍看着自己钟爱的皮影戏走向绝境,于是在大家纷纷下海创业的时候,他却抛掉了十几年的木匠手艺,关起门来开始一心琢磨刻皮影。
三年来,他刻成一个影箱,头茬五百个,戳子八十个,片景及道具一千多件,手抄影卷一百多卷……
2009年,康钢组建起了阿旗皮影艺术团。
康钢说他要把皮影戏一直演下去,他还计划在有生之年尽可能抄更多影卷,并且至少做出两个箱子,将来他要把这些东西传给热爱皮影的后人们。他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