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集团党建」百年党史丨“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东方集团党建」百年党史丨“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东方集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面临的形势:在国内,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发展生产力这一方面来,新建立的生产关系还不完善,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开始暴露出问题,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社会矛盾。国际上,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尖锐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也存在严重的偏差,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和思想混乱。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基本方针,就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关于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中国可以而且应当找出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其中第一、二、三条着重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报告强调今后要更多地注意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第四、第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十大关系”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关系,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些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报告提出,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要继续存在、发挥作用。在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但也要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毛泽东在报告中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提出的基本方针,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政治稳定的需要,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在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前后,党还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和国家建设的新任务,在其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仍处于初创阶段,科技人才在数量、质量上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要求,对知识分子的使用也存在许多问题。党深切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紧迫性、重要性,果断作出了两项重大部署。一是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时间在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布他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估计和判断,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革愚蠢无知的命,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举国上下,无不振奋。二是集全国之力,历时数月,编制出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组织一批专家,编制了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号召不久,党中央确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讨论《论十大关系》时,提出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为了发展文化和科学,要贯彻毛泽东过去分别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个口号。5月26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知识界会议上,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代表党中央对“双百”方针进行了详尽阐述,引起了强烈反响。
毛泽东“双百方针”手迹
《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展现了党为寻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解放思想、多方探索的生动景象,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东方集团;党建;论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