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一面镜子:索尔仁尼琴

莫言的一面镜子:索尔仁尼琴

这些天,知名作家莫言“被起诉”一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的立场也大相径庭。

莫言的小说只要是出版过,我都看过。

那时网络不发达,除了莫言,我还看路遥、王小波、刘恒、贾平凹、苏童、池莉等人的作品。当然,还有《读者》、《意林》等“高雅”期刊。

VCD、DVD普及后,我就去看片子了,看书时间相对就少了。

莫言红起来,当然与他在2012年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直接关系。

虽然书还是那些书,但受追捧程度已经完全不同了。

要评价莫言,最好的办法是找一面镜子。

国内的作家暂时就不找了,毕竟,莫言是国际级文学大师,有人还称之为“国宝”。

以前,总有人喜欢将他与苏联的索尔仁尼琴相提并论,两人都来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过军旅生涯,都是写小说的,都拿过诺贝尔文学奖。

那就用索尔仁尼琴当这面镜子吧!

亚力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年)

出生于北高加索地区,1924年,随母亲来到了顿河的罗斯托夫,1941年从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毕业。

因反法西斯战争爆发,索尔仁尼琴参加了红军,担任过炮兵连长,立过两次功。

1945年2月,他在给同学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表达了对斯大林的不满。

而这位同学在德国前线涉嫌参加了一个反苏小组。同学被捕后,内务部从他的私人信件查到了索尔仁尼琴头上,导致索尔仁尼琴被判了8年。

1953年,索尔仁尼琴出狱,去了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从事体力劳动(挖矿,搬砖、打铁)

他对斯大林建立的体制充满了怨恨,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参加反苏活动,就是发了点牢骚。

1953年秋天,他被查出患有癌症(早期),1954年管理人员安排他住院,并成功切除了肿瘤。

在治疗期间,这位文学爱好者写了一部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956年,赫鲁晓夫执政,苏联政治天气大为改变。索尔仁尼琴得到了照顾,被安排到梁赞市担任了一名数学老师。

1962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因为具有反斯大林的价值,赫鲁晓夫“慧眼识珠”,被发表在了《新世界》(《NovyiMir》)杂志上。

1963年,他加入苏联作协,有的作品在国外偷偷发表。

1964年,赫鲁晓鲁下台,政治天气再次变化,《新世界》收摊,索尔仁尼琴却还在痛批斯大林时代。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

同年4月,美国将他和日本川端康成吸收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名誉会员。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声名鹊起。

1973年12月,他描写苏联劳改营的小说《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美国极为兴奋。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国籍,驱逐出境,12月,他从西德前往瑞士苏黎世侨居,后被安排到了美国。

他的这些经历,网上都有,但网上没有的是他为什么要去瑞士?

他去瑞士,是想找一个人--俄罗斯哲学家伊万.伊林(Ivan Ilyin)

伊林在1954就去世了(1882-1954年),但他在俄国境内有许多思想共鸣者,索尔仁尼琴就是其中之一。

伊林是在1922年从圣彼得堡港离开苏俄的,同船的还有160位俄国知识分子,该船被称为“哲学之舟”。

然后,伊林在德国领导反苏组织。

俄国知识分子一直分成两派:

一派被称为“自由派”,也叫亲西方派,主张实行西方政治体制;

一派被称为“民粹派”,也叫斯拉夫派,认为俄罗斯民族伟大、勇敢,反对西方思想的毒害。

两派斗到了“十月革命”爆发,都被布尔什维克给收拾了,流亡海外。

伊林是当时的“民粹派”领袖,“哲学之舟”甚至激进到要复辟帝制,既反对苏维埃,也反对西方。

1933年,希特勒上台,把“哲学之舟”这些人经费给断了。

1938年,伊林到了瑞士定居。

他在晚年曾经说过:

如果“后布尔什维克”按种族和领土进行不可能的严格划分,后果将不堪设想。最保守的假设,我们将会分成20个单一国家,无一国的疆界没有争议,无一国的政府拥有实权,只有20个空洞的挂名国家而已。

而且慢慢地,在接下来几十年里,新国家将会陆续成形,这一个个的新国家,又将为了人口及领土发动斗争,俄罗斯必将陷入永无止境的连年战争……

伊林作为哲学家,作为民粹派,他似乎预言了苏联结局。

索尔仁尼琴到瑞士寻找伊林,就是去继承他的“民粹主义”。

晚年,他再去瑞士的时候曾说过:苏联在于犯了错,而美国则是本质上的堕落。

这些看法与伊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伊林在被封杀几十年之后,随着普京执政又重见天日。

2005年,伊林遗体回到俄罗斯重新安葬,他的23大卷文集也在俄罗斯出版,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俄方高官人手一册伊林的《我们的任务》,对西方极为排斥。

普京也多次引用过伊林的话:

“俄罗斯的精神就是我的精神,它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它的苦难就是我的悲哀,它的繁荣就是我的喜悦。”

因此,索尔仁尼琴在晚年称普京“捍卫了俄罗斯的国家地位”。2007年,他邀请普京到他家中,并领取了普京颁发的国家勋章。

而在1994年他回国后,1998年他就拒绝了叶利钦的勋章,因为他认为叶利钦这些人配合西方践踏了俄罗斯母亲的尊严。

实际上,他在1978年就被美国打入了“冷宫”,1978年6月8日,哈佛大学邀请他为毕业生演讲,题目是《一个分裂的世界》

美国官方以为他会赞美一下“民主灯塔”,痛批苏联,最后感恩美国。

结果他痛批美国,说美国是精神上的侏儒,几乎没有人愿意为理想献身,美国乡村音乐俗不可耐……美国喜欢破坏和不负责任,只追求自己的自由,将道德堕落当成自由的一部分,西方傲慢自大,看不起包括俄国在内的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成就……

美国官方就炸窝了,《纽约时报》甚至不敢发布他的演讲,只是说“索尔仁尼琴在哈佛狠狠地揍了每一个人--自由派、民主派、世俗派、资本家和消费者”

《纽约客》说他是“怪人”、“反犹太主义者”、“易怒者”……

基辛格建议福特总统取消与索尔仁尼琴的见面计划。从此,他被美国打入“冷宫”17年,一家人呆在佛蒙特州的一个小镇,直到1993年。

回到俄罗斯,他进行了反思,在1996年发表的小说《在转折关头》中,称斯大林是伟大人物--发动了“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

索尔仁尼琴在《崩溃的俄国》(RussiainCollapse)写道:“俄国知识精英正在向西方,尤其是美国面前下跪”。

他警告俄罗斯人,“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以身为俄国人为荣”。

如果用这面镜子去对照莫言,我们能看到什么?

莫言笔下的中华民族、中国人、中国社会、到处充满着“黑暗、愚昧、落后、谎言、残忍……”,还有“古怪的性风俗、变态的性癖好”。

中国人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相信莫言自己也不是。

但西方就喜欢莫言笔下散发的那股味道,所以要用“勋章”为他提升影响力,证明西方是人类文明的“救赎者”。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西方意识形态支配的奖项,索尔仁尼琴得到了,莫言也得到了,这里面有共通逻辑。

但索尔仁尼琴拒绝丑化俄罗斯民族,拒绝丑化俄罗斯人,西方也不配来指导俄罗斯该怎么做?但莫言显然不具备批评西方的勇气。

关于莫言的争论很正常,但也不必太过激烈。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下一代中国人将更有自信,等那些仰视西方的群体自然消失后,莫言的作品将被时代所淘汰,所遗忘。

阳光总会驱散阴暗,他的作品生命力是非常有限的。

同类推荐

​北京周末游周边——北京动物园

​北京周末游周边——北京动物园

北京周末游周边——北京动物园 上周有读者发消息想看关于动物园的介绍,小北游记得之前应该写过啊,结果搜了下发现真的没写呢,今天来填坑 —— 北京动物...

​飞机上能玩手机吗

​飞机上能玩手机吗

飞机上能玩手机吗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时习惯于使用手机来打发时间。然而,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那么...

​芬芳六月传捷报,奋进茂名十中创辉煌

​芬芳六月传捷报,奋进茂名十中创辉煌

芬芳六月传捷报,奋进茂名十中创辉煌 今年高考备考期间,茂名市委、茂南区委领导深入茂名市第十中学视察,把脉基层,对学校高考备考工作给予加温鼓励,为...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