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之一个真实的唐高宗李治
千古帝王之一个真实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一683),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长孙皇后嫡生第三子。贞观五年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在位34年,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关于唐高宗李治,后人对他的有两种说法:
1、昏庸懦弱、傀儡无为
2、乱伦后宫、武后篡权
昏庸懦弱、无为而治是对李治的政绩误解;而与武则天乱伦后宫则是后人的道德标准与当时的市俗风气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一、昏庸懦弱、傀儡无为
后人对李治的印象是昏庸懦弱,这个印象原因是武则天,多数人认为正是李治的昏庸懦弱,才给了武则天涉政机会;如果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武则天纵有天才也无用武之地。
这种推理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想从以下三个角度反驳这种看法:
(一)选为太子,佐证李治优秀。
先看主考官是谁,是中国历史上有道明君李世民,以李世民的一世英明,他能选一个白痴当接班人吗?
再看竞争者,李世民有14个儿子,长子李承乾被废除太子,李治当时和其他12个皇子竞争,主要竞争者是嫡生二哥濮王李泰和吴王李恪。李世民是优中选优,才选中李治。
(二)永徽之治是李治的政绩单
李治在位34年,开创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在《新唐书》中有据可查提到7次。主要政绩是:
1、大力发展农业,推行均亩制。
2、扩大科举制,终结门阀世袭制度。
3、开仓赈灾,体恤民生。
4、勤政纳谏,广开言路(贞观遗风)。
(三)平定高丽、开疆拓土,体现李治军事才干。
在李治之前,隋炀帝杨广三打高丽失败,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三打未胜,气得抱病而亡。到了李治掌管天下,他吸取两朝教训,釆用大将刘仁轨建议:“先诛百济,制其心腹”。李治先后派大将刘仁轨、薜仁贵先灭高丽盟友百济,然后借其内乱,一举消灭了高丽,实际上是完成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三皇两朝的遗志,也开辟了唐朝疆土,后把高丽划为藩属国。
顺便解释一下,为何隋唐两朝皇帝一直要消灭高丽。高丽自南北朝就在东北日益壮大,一直虎视中原。采取的策略是:趁你病,要你命。中原王朝强盛时,它就臣服;中原王朝衰弱时,它就攻打。为解除后患,隋唐两朝明君均以消灭高丽为中心任务。两朝征战,终于在李治任上完成任务,大家能说李治昏庸无能吗?
二、乱伦后宫 武后篡权
(一)先说乱伦后宫。
因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是李治的小妈,后人说其乱伦也有道理。但后人不能用现代标准要求评价古人。
一是唐朝李氏家族有北方鲜卑血统;二是盛唐开放,不允许亡夫守寡,子承父妾、叔娶寡嫂也屡见不鲜。所以李治娶小妈当时属“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当时,有可能是市俗,朝庭上下都能接受,不算乱伦。
(二)再说武后篡权。
李治非常孝顺,唐太宗病危时不离床前,所以才有机会与貌美小妈武则天相处。当时,李治22岁,武则天26岁,应该是武则天色诱李治。有些史学家分析,两人借服侍太宗机会只是眉来眼去,把爱情的种子深埋在心里,并没有实际非份之作。等到李治即位,才经常到感业寺与武则天约会,并生下长子李弘。
李治欣赏武则天初是色,后是才。武则天不但貌美,而且有才有手段。二圣之间的确存在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后人不能简单地把李治看成武则天向上爬的垫脚石。武则天在感业寺思念李治曾作诗一首非常感人: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的确有才,她曾提出的“建言十二事”,包括发展农桑、德化天下、减免徭役、广开言路、祟尚信朴、禁戒浮华等,句句在理、条条可用。李治让她办事,可谓是“你办事,我放心”。需要强调的是,武则天并未架空李治,大量史料记载,李治在军事、人事方面牢牢把控决策权。
中国历史上能出现一代女皇武则天,李治是前提,是伯乐,是武后的幕后导演。我们先分析一下李治的个性气质。李治非其父是征战沙场的马上开国皇帝,他在盛世皇宫长大,应该说是文化素养较高,带有大唐文艺浪漫色彩。他宽宏大量,广开言路,广揽天下英才,而枕边皇后就是旷世人才,他焉有不用之理。从这点看,李治识人用人水平不在其父之下,他的确没有看错人,武后统治中华几十年堪称盛世。
笔者近期看了关于唐明两朝的一些文章,感叹:贞观、永徽两朝皇帝宽宏大度、广开言路,两朝百姓如鱼得水。与明朝酷政相比,笔者想说:宁做唐朝犬,不做明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