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凌烟阁24功臣简介,为何没有罗成?
唐朝凌烟阁24功臣简介,为何没有罗成?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初,任礼部尚书,以功封河间郡王,好游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获封蔡国公,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三。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现晋州市) [1]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五。
高俭(575年-647年),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贞观五年(631年),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二十一年(647年),卒于任,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唐高宗即位后,追赠太尉。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六。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 (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人。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八。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封宋国公,任光禄大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名将。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贞观年间,段志玄担任西海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后升任右卫大将军,改封褒国公,并世袭金州刺史。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唐初名将,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随李世民征战,讨伐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进封任国公。贞观年间,刘弘基拜卫尉卿,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一。
屈突通(557年-628年),长安人,隋唐时期名将。高祖起兵入关,屈突通坚守潼关,兵败被俘,后降唐,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后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论功第一,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后回朝拜为工部尚书。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二。
殷峤(?—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唐朝开国功臣。李渊自太原起兵,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三。
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 [1] 。唐初大将。武德初年,从秦王李世民征战,以功封霍国公。贞观初,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后加镇军大将军,改封谯国公。贞观年间,因居官贪婪,被免官,后病死。赠荆州都督,谥曰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四。
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 [1-2] ,唐朝初年外戚、将领,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李渊称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贞观年间,因居官贪婪,被免官,后病死。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639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654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五。
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今河南郑州),唐初大臣。贞观年间,张亮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长史、工部尚书、洛州都督,封郧国公,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后揭发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担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六。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七。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将领。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八。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九。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为“十八学士”之一,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
刘政会(?-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牛屯镇)人。唐朝初年大臣。唐朝建立后,他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刘武周攻陷太原后,刘政会被俘,仍忠心不屈。获救后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洪州都督等职,封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一。
唐俭(公元579-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北齐尚书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为礼部尚书,授天策上将府长史,封莒国公,特赐免死罪一次。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二。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三。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四。
为何没有罗成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