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袁庚:前半生铁马金戈,后半生改革急先锋,75岁才得以退休
传奇袁庚:前半生铁马金戈,后半生改革急先锋,75岁才得以退休
2004年5月25日,蛇口一座海滨公寓里。一位耄耋老人,静静地坐在临窗的书桌前。他没有像往日那样,抬望眼,看向窗外并不遥远的香港元朗,而是随手将那份羊城晚报放在书桌上,久久地低头不语,脸上的神情复杂,凄楚、落寞,也许还有悔恨。
这一天的报纸上,有一则对于他来说极为刺眼的新闻:广东省政府撤销397个开发园区。当他看到蛇口工业园区赫然在列时,他再也看不下去了,颓然地放下报纸。
先有蛇口,后有深圳,没有蛇口,未必会有深圳的崛起和辉煌。如今的深圳,已是跟北上广并肩而立的全国一线城市,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的蛇口,却是如此黯然收场,如何不令他痛心不已?
蛇口工业园区,倾注了他后半生的全部心血,他苦心经营了13年,不知创造了多少“全国之最”,直到75岁高龄,才被允许退休。
可是,如今……
往事历历在目:中南海里的雄辩之论,赢得领导首肯;白手起家的改革第一步,引起舆论大哗,背负万恶资本家的骂名;干部职工聘任制,打破新中国31年的调配制,有人扬言要他的命;以一条标语,试探总设计师的态度……
这一幕幕,犹如前尘隔世,令他恍然觉得自己还在一梦之中。
当然,也有深深的悔恨,那是自己一生中唯二的两次懦弱。
第一次,是在中南海,首长的铅笔在地图上一圈,把现在的宝安区到华侨城的七八十平方公里划给了他,他不敢要,只要了蛇口2.14平方公里。
第二次,是在自己的工业园区,李嘉诚、巨贾霍英东共13位香港大鳄前来参观,提出入股共同开发,被他婉拒。当时的他,还不敢走得太远。
如果不是这两次懦弱,也许,深圳行政区划未必就是现在这样子,蛇口也不会就这样一夜烟飞吧?
这位老人是谁?在深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蛇口有他的塑像,有他的故居纪念馆。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改革探索者、蛇口之父的袁庚。
前半生的传奇,已然令人惊叹不已
知道袁庚的人,都会惊叹而言:传奇!
是的,袁庚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不用一点点虚构就成了传奇。
他从小有神童之称,曾以第八名考入当时的中央军校燕塘分校,那一年,是1936年。抗战爆发后,袁庚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解放战争中,他随部队被编入三野,南征北战,以一名炮兵团长的身份率队解放了自己的家乡。随后,随陈赓赴越南,成为抗法援越的炮兵顾问。
从越南回国后,他进入情报部门工作,还是那样出色。到了1953年,他再次出国,出任住印尼领事馆领事。
也许是冥冥之中却有定数吧,时隔两年,亚非会议,也就是后来极为著名的万隆会议,在雅加达召开,大国总理出席会议,安全保卫工作就落在了袁庚身上。
因为发生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安保工作就更显得重过千钧。袁庚以其丰富的国外工作经验和情报工作阅历,会同印尼及我国有关部门,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粉碎了反动派刺杀总理的阴谋。
1963年,袁庚再次接受安保重任。这次是刘主席出访柬埔寨,湾湾方面派出了特工之王张沛芝。这家伙,以擒拿东亚第一间谍“川岛芳子”而名扬圈内,是个十分厉害的角色。
高层反复酝酿,最后决定派袁庚出手,他去了柬埔寨。这次被称为“湘江之案”的破获,精彩到可以一部大部头的悬疑小说,拍一部五十集的电视连续剧。
后半生的传奇,更令人难以置信
动乱时代,袁庚被课以“国际间谍罪”,关在秦城监狱达七年之久。平反后,进入交通部任外事局负责人。这个时候,他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了。时间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他要用这宝贵的时间,干一番大事业。
因为负责外事工作,他跟国内一般干部的眼光完全不同,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多少人有机会看到国门之外的世界。
何况,外面的花花世界,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中,是腐朽没落的,谁会正眼去瞧,谁又会带着思考去看?
不久,一份《关于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便摆到了交通部部长的案头。
行文至此,肯定有人不解,怎么扯到香港招商局了?
这话得多说几句。这招商局大家都知道,是个百年老店,也是我国股份制的鼻祖。是大清李鸿章最得意之作,第一任掌门人就是李鸿章,在盛宣怀接掌后达到鼎盛之期。
后来,也就那样,平淡无奇,但一直活着。1948年老蒋推行经济紧急措施,被改组为股份制公司。
新中国成立时,招商局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内地资产,被政府接管,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公司。而在香港的员工,在1950年1月13日举行起义,但继续留在香港经营花费发展。
这就是袁庚请示报告中利用香港招商局这个说法的由来。
这份报告,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那个时候,还处在新旧观念交锋最激烈的时期,对于改革,可以说还没有任何头绪,不知道怎么改。
袁庚的报告,无疑可以作为一种试验。于是,袁庚就成了招商局第29任掌门,也就成了改革的“试验品”。
显然,报告中改革的地点是在广东省,交通部会同广东省领导,经过再三研究,决定上报中央。
就这样,袁庚接到通知,去中南海当面向中央领导汇报。这肯定不是简单的汇报,而是一场辩论。
在中南海,袁庚的一场雄辩,一个令人咋舌的构想,打动了中央领导。袁庚乘热打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地图。他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一块地,当然,有钱更好。
领导很慷慨,也很吝啬。慷慨的是,用笔一画,把现在宝安区到华侨城的大片土地圈了起来,说:“袁庚,这个都给你!”
这太出乎袁庚意外了,当时有点怂,直接说:“我怎么敢要这么多!”
领导笑了,又用笔一画说:“那就给你这个半岛吧。”这个半岛,就是蛇口。袁庚对这个偏僻的地方太熟悉了,那里是偷渡的一个口子,经常会有外逃人员被淹死后的尸体被浪冲到沙滩上。
领导明确,袁庚要办的这个工业区,没有纳入国家计划,没有一分钱财政拨款。这也够吝啬得了。
面对此种情况,袁庚只能在权上讨价还价了。最后,他得到了两个特权:一,允许向外资银行举债借钱;二,可以自主审判500万美元以下的工业项目。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实在不是什么权力。借钱搞发展,只要外资银行愿意借,只管借就是了。有好的项目,直接办。这是多好的事啊。
但,那个时代可不行,什么都要审批。霍英东兴建白天鹅宾馆时,即使是进口一个澡盆,都要盖十几个印章。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袁庚拿到了尚方宝剑,开始香港商和港资银行借钱,两年就借了15亿元。这些钱,建港口,平整土地,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
蛇口,一下子热了起来。企业进来了,无数人奔向蛇口。这个时候,深圳还是静悄悄的,没什么动静呢。
一热起来,来的就不仅仅是投资办企业的人了,考察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蛇口的经济热气腾腾,而对袁庚这种改革的争议,要比经济发展要热上多少倍。
当时很多人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用当时的眼光来看,这哪里还是什么社会主义,这不就是资本主义吗?袁庚根本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骂他,报刊上的,民间私下的,都很多。
袁庚不为所动,认准了就走下去。就是在这样的争议中,蛇口创造出了经济奇迹。百年招商局,焕发了青春活力。
蛇口的热潮,引起了比邻的香港大亨们的关注。香港首富李嘉诚、香港巨贾霍英东,携另外13位香港企业家,来到了蛇口。
他们主动提出来,想投资与袁庚共同开发这片热土。说实话,当时的袁庚,也并不知道改革能走多远,他能想到的,还是在体制内进行改革,这种纯粹做生意赚钱,而且是开发土地的事,他还真不敢做。
所以,他婉拒道:“谢谢诸公,我的资金都担心收不回来,不敢连累诸位。”
就这样,把一次可能大飞跃的机会给丢掉了。后来,全国各地省市县,都分别组成专班,找各种关系招商引资。很多人知道袁庚拒绝投资这事后,都无法理解。其实,那个年头,袁庚已经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了。
袁庚的胆子很大,军人出身,又见多识广,智慧超群,行事一般人都看不懂。在蛇口,他超级大胆地改革人事制度。
当时在全中国,都是干部调任制,他给改成了选举制。调入蛇口的干部,你的级别、工资只能躺在档案里。参加选举,选上了就当,选不上重新应聘其他岗位。
这必然跟既得利益者有着激烈的冲突,有人私下发狠要要袁庚的命。但袁庚不怕,他可是身经百战的军人出身。而且,他自己也没有特权,一样参加选举。1986年的选举中,就有15%的人,投了袁庚的不信任票。
后来,不管是支持他的,还是反对他的人,都服气了,蛇口的发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化着,即使是眼瞎的人,也能感受到。所以,袁庚成了蛇口的神。
袁庚拟了一条标语,树立在管委会门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块标语,很快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上,发表了不知多少评论,引起了极大争议。那浪潮,让袁庚有点担心。搞资本主义的这顶帽子太大了,袁庚也顶不住啊。
就在这样的争议中,来到了1984年。这一年,总设计师视察蛇口,袁庚在陪同时,耍了个小聪明,他自问自答:“我也拿不准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用您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试验。”
袁庚话音未落,总设计师和在场领导都笑了起来。这笑声,卸下了袁庚身上的巨大压力,这笑声,表明了态度和方向。
这条标语,后来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段经历。
袁庚的后半生,够传奇了吧?
袁庚直到1992年,他75岁时才退休。在他退休前,他反思过去,觉得那次拒绝李嘉诚等人实在是一个错误。于是,他赶紧补救,力排众议,推动三个公司走向体制外。后来,其中两个公司都赫赫有名,一个是招商银行,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家是平安保险,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袁庚,一个两个时代都是传奇,他的传奇人生,于2016年1月31日画上句号,享年99岁。而他的故事,却永远在神州大地流传。
大家对于袁庚,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