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明朝哪个皇帝在位(明朝时候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海瑞是明朝哪个皇帝在位(明朝时候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一切都因为嘉靖皇帝的一句话“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不论海瑞在嘉靖眼里是不是“讪君卖直”总之嘉靖不能让自己被舆论认作昏君,这里边的曲直倒是非常精彩,非常重要的一点此时的嘉靖已经日薄西山。
嘉靖与海瑞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著名的《治安疏》,疏中直斥嘉靖皇帝的种种过失,特别是“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几句话更是对皇帝不留情面,在封建王朝臣子的这种语气可谓是“目无君父”之极。
(海瑞)
愤怒的嘉靖皇帝朝纲独断这么多年恐怕也没有受到过这么大的斥责。《明史》中是这样记载嘉靖的愤怒的: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赶快抓了他,别让他跑了,此时的嘉靖也是气急败坏到了极点。
但是嘉靖皇帝的态度很快就平静的下来,因为宦官黄锦的一句话: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黄锦不是在说海瑞的耿介,他其实是在提醒嘉靖。海瑞是买了棺材上疏的,如果嘉靖气急败坏杀了海瑞,那么正好成全了海瑞的清名。在古代帝王的眼中,臣子的这种行为叫做“讪君卖直”,往往是因为没有晋升的希望,在圣贤典籍的怂恿下攻击皇帝以博得美名,从而在史书中留下姓名。
无论海瑞的动机如何,黄锦在暗示嘉靖,如果他杀了海瑞,海瑞清名事小,但是皇帝的昏名事大。所以在听了黄锦的话之后: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不管海瑞的动机怎样,嘉靖留中不发,这倒是最为妥当的方法,不论臣子的目的如何,嘉靖暧昧的态度倒是令人捉摸不透。不久他就放出风来: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
嘉靖这几句话可谓意味深长。
他是告诉海瑞,你的忠心我已经知道了,并且我也给了你比干的声名。他是告诉世人,我不是昏君,海瑞的放肆被我容忍了,我还是虚心纳谏的,并对海瑞做了肯定。海瑞的建言有理,但是他还是错怪朕了。他用疾病为自己解释,并对海瑞做了宽容,但是他把处理海瑞的事交给了内阁,内阁看着办,内阁来操心。
但是他并没有告诉内阁怎么办,内阁也不知道怎么办。
内阁与海瑞
嘉靖虽然看似宽容了海瑞,但是大逆不道之罪即使宽容也是死。
内阁与刑部也很头疼,他们在揣摩嘉靖的心思。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给海瑞定了死罪。但是嘉靖的态度依旧暧昧。
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
嘉靖对于海瑞论死依然是留中不发,这个做法可谓高明至极,因为嘉靖没有表态。但是没有表态就是不同意吗?
这时候,一个名叫何以尚的户部司务觉得嘉靖应该是不想杀海瑞,所以他上书给海瑞求情,好也给自己博得声名。但是这次嘉靖做了处理,不是处理海瑞。
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
何以尚不仅被廷杖更被下狱。
(乾纲独断的嘉靖)
内阁与刑部真是难上加难,放了海瑞是得罪皇帝,杀了海瑞更是得罪皇帝,因为那是往皇上脸上泼脏水。
但是正如一开始我们所提及的,嘉靖已经日薄西山了。嘉靖在拖,内阁与刑部也在拖。嘉靖不处理是为了在嘉靖朝的最后保留自己的声名和威严。而内阁与刑部是完全不敢处理。
但是徐阶出场了,在嘉靖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徐阶开始营救海瑞。倒不是徐阶多么欣赏海瑞,因为此时的海瑞已经成了天下清流的榜样,徐阶救海瑞是在为自己在下一个朝廷谋取政治基础。
就这样拖到了嘉靖皇帝龙去上宾,海瑞在徐阶等人的营救下,也成功出了狱。而营救海瑞的功劳则成了徐阶极大的政治资本。
(徐阶与嘉靖)
所以海瑞不死最终要归功于嘉靖的暧昧与徐阶的营救。
谢邀,我是文史并蒂,下面我来回答。
海瑞一篇《治安疏》将嘉靖皇帝骂的一无是处,也将自己置身于生死边缘,但最终海瑞还是活了下来,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第一,嘉靖并非昏庸之人。嘉靖皇帝虽然一心求仙问道,不问朝政,但也并不是那种善恶不分之人,他看到《治安疏》虽然气愤,但也知道海瑞是忠臣,而且明朝本来就有不杀言官的祖训,嘉靖不杀海瑞也算是合乎法理。
第二,徐阶的周旋保护。嘉靖虽然理智上认为不应该杀掉海瑞,但是每每想起《治安疏》的内容都十分气愤,而每当嘉靖快要失去理智的时候,徐阶作为内阁首辅,都进行了巧妙的周旋,让海瑞免予被杀。
第三,海瑞本身颇有名气。海瑞在写这篇《治安疏》之前,已经是非常有名的清官,这点人尽皆知,嘉靖自然也知道这点,此时杀掉海瑞于他而言并无好处,事实上,嘉靖曾言“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可见其对海瑞还是比较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