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在古代有多重要,难道不举行冠礼,就不能成人吗?
“冠礼”在古代有多重要,难道不举行冠礼,就不能成人吗?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古装大戏《鹤唳华亭》可以说让暌违已久的古装剧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当然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也让人十分揪心,剧中的太子应该说是各路太子之中最不受重视和欢迎的了,相比于康熙、乾隆这些皇帝他们基本上是把太子捧在手心里疼爱,鹤唳华亭的萧定权的确称得上是最惨。
不过剧中有一个情节,一开始因为太子的冠礼问题,基本上满朝文武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以齐王为首的皇子,始终掣肘太子的冠礼,那么不禁有一个疑问,我们人的年龄是随着增长的,所谓长大成人,岁月的流逝几乎是每个人都无法阻拦的,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冠礼真的很重要吗?没有冠礼就无法成人吗?
古代成人礼,男女各不一
所谓的成人礼,其实我们现代人并不如何重视,不过可能大家都有影响,那就是12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开锁的仪式,但由于年级比较小,大多数孩子对于开锁这个仪式上,能记住的也就只有吃好吃的,和小朋友聚一聚的高兴日子,其实作为一种北方的习俗,开锁只能算是一种孩童智力启蒙活动,远不能和智力启蒙活动相提并论,但也从侧面说明这些习俗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的特殊地位。
当然冠礼其实是作为一种成人礼的,对应到男女上,也各有各的不同,一般而言,男的20岁,女的15岁,都要举行成人礼,而男子的成人礼叫做“冠礼”,而女子的成人礼叫做“笄礼”,当然由于女性在古代的地位并不如男子重要,因此冠礼的规模远远比笄礼要大得多,而且在形式上,男性的冠礼也要重要的多。成人礼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如何重要,但是如果放在古代,特别是一些高门大户中,更是特别重要,因为有些事情关系到成人礼,即便是一些虚假的仪式,也不得不去走一走。
“冠礼”起源
男子成人礼的仪式“冠礼”,起源于周朝,但据说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就已经有了冠礼这种仪式,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存环境朝不保夕,因此幼年时期的孩童和妇女都要处在保护之中,但随着长大成人,被保护的关系也逐渐转化成部落的保护力量,为了趋吉避凶,,每当一个孩子的成人礼,必须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以便将来能逢凶化吉。
随着社会逐渐的进步,成人礼这样一种由原始部落延续下来的习俗,其仪式后来也逐渐的复杂,直到周朝以后逐渐的稳定下来,一般而言在举行成人礼时,日子的挑选特别重要,有人认为一般成人礼就是过生日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举行“冠礼”的日期必须有“筮日”来确定,仪式要在祖宗的宗庙中举行,所有参加仪式的家族成员都要沐浴斋戒。
在参加仪式的当天,所有出席的成员必须穿着考究的礼法服饰,不可僭越,而行“冠礼”的人也必须要以此戴上三顶“冠”,这三顶“冠”也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代表着长大成人以后,所背负的社会责任,而在“冠礼”结束以后,成年的男子也必须要拜祭祖先,同时还要意义参拜长辈,在所有的仪式结束以后,还要宴请所有的宾客,并同时接受祝福。
“冠礼”仪式是比命还重要
结合《鹤唳华亭》之中太子的遭遇,我们能够想象,“冠礼”作为古代比较重要的仪式,实际上是有深层次的社会含义在里面的,尤其是在一些高门大户中,“冠礼”涉及到一个男子成年以后,所必须负担的家族责任以及社会责任。
第一、成婚,只有加冠成年以后,男子才能够娶妻生子,这和女性只有成年礼以后才可以婚嫁基本上是属于同样的道理,在古代成婚并不是讲究男欢女爱和你情我愿,他更多的是一种代表家族和社会传宗接代的使命。
第二、成人礼以后,一般在一些大型的家族中,作为成年男子就可以参与家族事务了,根据男子的社会经历不同,一般可以安排到家族中不同的产业之中进行历练,并领取俸禄,例如收租、买卖等,另外成婚以后家族中的女子(配偶)也要承担一定的家族任务。
这也就是鹤唳华亭中,太子为什么看重“冠礼”,因为在皇家,一旦进行“冠礼”以后,那么代表着这个成年男子就可以参与进国家事务的治理和管辖之中,而未行“冠礼”之前,即便是以太子之尊,也不能够参与进朝廷事务中去,而类似的古代皇家的典型案例,莫过于明代万历皇帝时期的“国本之争”,由于不喜欢长子朱常洛,导致朱常洛居然连出阁读书个不能,直到19岁才被册立为太子。
不过有很多人认为,“冠礼”这种仪式在我们现代才逐渐的消失,实际上明清时期对于“冠礼”的习俗,就已经淡化了不少,一般大户人家还比较尊重,但是一般的家庭也不是很重视,一般只是家里亲戚小聚一下表示庆祝就可,而直到民国时期,还有些许的“冠礼”仪式残存下来,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基本上完全消失。